郭永怀:用一生践行诺言
作者: 武佳丽 刘桂菊 朱国立 发布时间:2020-12-30 12:40:00
|
郭永怀和夫人李佩
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主楼前一片安静的小院里,矗立着一座洁白如玉的半身塑像。每当人们路过此处,总忍不住多看几眼,表达自己的思念和敬仰。这座塑像雕刻的正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力学所原副所长郭永怀先生。
郭永怀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三个领域均有重要贡献,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1988年,在郭永怀牺牲20周年之际,力学所为了纪念他而建造了这座塑像。塑像久经风雨却历久弥新,那坚毅的眼神、安详的容貌总是给人以无穷的力量,激励后人在他曾呕心沥血工作过的地方继续奋斗。
学生时代 科学救国
1926年1月,17岁的郭永怀考取了青岛大学附属中学的公费生。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这种旧中国到处都能看到的屈辱景象深深地印入青年郭永怀的脑海,从此以后,他逐步树立了为“中华民族争气而学习”的信念。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难当头更增强了青年郭永怀科学救国的信念。他觉得要使国家强盛起来,首先要发展军事科学技术,发展航空事业。为此,他立志改学航空工程。
1938年夏,郭永怀在西南联大就读期间,中英庚款留学生委员会举办了第七届留学生招生考试,郭永怀在3000多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获得这次难得的出国留学深造机会。然而好事多磨,欧战爆发了,英国对德宣战而无法接纳中国留学生。1940年8月,郭永怀等留学生接到通知在上海集合前往加拿大,开始了他长达16年的留学工作生涯。
留学生涯 成就斐然
1940年9月17日,郭永怀来到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以怀疑的态度接待了他。他看了郭永怀的成绩单,并对他进行了面试,发现他的基础非常扎实,在国内已经做了许多高深的研究工作,这令辛格教授刮目相看,决定把他留在身边,亲自指导。
在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郭永怀只用了半年多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他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出色成果使辛格教授大为赞叹:“想不到中国竟有这样出色的人才,他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优秀青年学者。”
郭永怀所做的硕士论文题目是《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并以这篇论文获得硕士学位。接着,郭永怀向辛格教授要求做一个更难的题目——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性问题。辛格教授的专业是固体力学,对气体动力学问题不甚熟悉,郭永怀便决心求教于航空大师冯·卡门。
1941年,郭永怀来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为气体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弟子、钱学森的师弟,在跨声速流动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当时,突破声障成了工程界和科学界共同奋斗的目标,郭永怀的博士论文《跨声速流动的不连续解》就是研究这个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36岁时,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1946年起,郭永怀受聘于康奈尔大学,很快就成为该校副教授、教授。当时,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粘性流体力学、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领域,研究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并取得了重大进展。1953年,郭永怀将优秀成果总结在《中等雷诺数下绕平板的不可压缩粘性流动》一文中,钱学森专门撰文评述这一成果并给它命名,这就是日后著名的“PLK方法”。
黄金时期 毅然回国
在国外16年的留学工作生涯中,郭永怀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面对物质条件极其优厚的美国和贫穷落后的祖国,他坚定地选择拒绝加入美国国籍:“家贫国穷,是做儿子的不争气,我永远不会放弃我的国家!”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和钱学森无比兴奋,相约一定等待时机回国。1956年,正值郭永怀在康奈尔大学晋升为正教授、成果累累的黄金时期,他收到了回国不久的钱学森写来的一封信。信上写道:“来中国科学院,我已帮你找好办公室,快回来!”正是这封催他回家的信,促使郭永怀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为避免美国政府的阻挠,郭永怀在希尔斯院长为他举办的欢送晚宴上,将自己数年积累的研究手稿全部扔进了炭火堆。那一刻,在场所有人都沉默了。眼看着郭永怀多年心血就这样付之一炬,夫人李佩转过头哭了。郭永怀则安慰她说:“我早就把这些研究文稿的内容装进脑子里了,谁也夺不走!”
1956年11月,郭永怀和李佩终于踏上祖国大陆,回到了百废待兴的中国,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我到美国来,是为了有一天能回去报效祖国!”
返回祖国 献身科学
1956年,郭永怀回国后参与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了力学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规划了我国高等院校力学专业设置。
1960年,郭永怀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负责力学方面的工程技术领导工作。他凭借在诸多学科领域的渊博知识,对内爆过程、结构设计、气动外形、环境试验等许多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指导,参加爆轰物理野外试验,并亲临原子弹、氢弹的试验现场,为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及其武器化、系列化事业无私奉献。1965年,郭永怀参加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设计院业务领导工作,承担人造卫星本体设计任务,负责回地式卫星(即返回式卫星)方案及气动设计,为我国研制人造卫星和发展航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年,郭永怀担任541小型地空导弹研制的总设计师,研制成功高比冲的推进剂和新型号的合金钢,解决了这种钢材的加工和焊接工艺;研制成功新的耐烧蚀喷管和发动机内壁防热涂层;研制成功背负发射装置;成功进行了气动分析计算,与实际飞行结果一致;研制成功超小型红外引导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他还领导了再入物理现象的理论研究,参与了空气动力学研究和发展中心的规划工作。
奉献忠诚 正直无私
郭永怀和李佩一生勤俭简朴,心系国家和人民。
1965年,郭永怀、李佩致信中科院领导:“本着总理节衣缩食、勤俭建国的指示,现将早年在国外的一点积蓄和几年前认购的经济建设公债共48460元奉上,请转给国家。这本是人民的财产,再回到人民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
1968年,郭永怀牺牲后,李佩坚决要求将郭永怀的存款5600元作为党费上交。李佩在给领导的信中说:“我相信您们了解我愿将郭永怀的存款作为他的党费上交的心情,党的事业就是我们以及子孙万代的前途和生命,我这样做,或能稍为弥补他没有机会完成他对党的事业尽到最大努力的遗憾。”2008年,李佩又将她在美国的积蓄换成人民币,再加上工资存款共60余万元的积蓄,分别捐赠给了力学所和中国科大。
以身许国 永远怀念
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草原进行我国第一颗热核弹头发射试验前的准备工作。12月4日,已在基地奋战了两个多月的郭永怀取得重要突破,于是便想赶回北京,报告试验数据。
12月5日凌晨,飞机在降落时发动机突发故障,郭永怀不幸以身殉职。在清理现场时,人们竟发现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小牟相拥在一起,两人用身体保护的重要技术资料完好无损。
1968年12月25日,在这份被郭永怀保留下来的珍贵资料的帮助下,我国第一颗热核导弹试验成功!年仅59岁的郭永怀,用他一生践行了“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
郭永怀的一生是成就辉煌、功勋卓著的一生,他为国际所公认的科学成就、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正直朴实的思想品德、刻苦勤奋的工作作风,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爱戴和尊重。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是对他一生卓越贡献的忠实评价。
(作者武佳丽系力学所综合处副处长、党办副主任,刘桂菊系力学所所长、党委书记,朱国立系力学所综合处处长、党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