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中国科学发展距离“亚当斯时刻”还有多远?
作者: 袁江洋            发布时间:2020-12-30 12:40:04

扫一扫阅读

 

探讨科学家精神,是为了中国科学与社会能在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新时代更好地、更均衡地发展。因此,笔者拟在此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如何衡量科学后发国的科学发展水平和实力

(一)对美日科技发展道路的历史归纳:从技术追赶到实现科学卓越

现代科学兴起于欧洲,英国、法国等国堪称科学原发国家,美国与日本则属科学后发国家。但是,迄今美国科学技术发展领先全球已达一个世纪之久,日本也无疑与英、法、德等老牌科学强国一道堪称当今世界的科学强国。分析美日科技发展道路,可知它们均走过了一条先实施技术追赶而后实现科学卓越的历史道路。

以美国为例。19世纪,美英两国重大技术成就列入《科学时间表》均为60项,但在这个世纪的后60年里,美国列入41项,英国只列入25项,这表明至1900年美国已全面实现了对英国的技术追赶乃至超越。至1920年,美国科学也开始走上迅猛发展的道路,迅速越过汤浅所设定的世界科学中心指标。

日本跨入世界技术发展的第一阵营大约是在1980年代。2000年以后,日本在科学创新上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诺贝尔奖获得者层出不穷。日本政府在世纪之交(2001年)提出未来“50年内获取30个诺贝尔奖”,曾令全世界感到惊愕,但20年过去,发现这绝非是夸大其辞、遥不可及的目标。日本的科技发展道路并不适合用科学中心转移说来描述,但却向科学后发国呈现了一条发展科学的有效且现实的道路。

(二)后发国家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亚当斯时刻”

罗杰·亚当斯是美国化学家,于哈佛大学获得化学博士,然后赴德国“镀金”,回国后在美国本土开创了一个优秀的化学传统及学术谱系,培养了超过200名化学博士,其中包括袁翰青、邢其毅等7位来自中国并在学成后归国的化学博士,也包括尼龙发明者卡罗瑟斯和1946年诺奖得主斯坦利等诸多杰出化学家。

亚当斯化学谱系不但致力于学术性的探索,而且致力于化学—化工联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化学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我们将美国化学的发展视为美国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我们将亚当斯谱系的发生发展视为美国化学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我们可用“亚当斯时刻”这一概念来思考后发国家科学发展的道路问题。

我们将以下五方面的指标作为后发国家科学发展“亚当斯时刻”到来的判据。技术指标:技术追赶期结束;心理指标:镀金时代结束(不排斥平等交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标:科学—工业、经济应用密切结合;科学发展指标:此后不断产出众多杰出科学成就;学术传统与谱系发展指标:学术谱系健康发展、谱系成员屡获诺奖或其他国际科学大奖。

二、对今天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评估

据上述五方面的指标来判断,可以看到:

目前中国技术追赶期已经结束:中国在“两弹一星”、北斗、潜艇降噪、航母制造、5代战机、南海造陆、高铁、5G、互联网的商业应用、汽车制造、基建技术、家电、新能源开发、热核聚变研究等众多军民技术领域均建立了自立、自主乃至领先发展的格局。

“镀金时代”还没有结束,但有迹象表明,中国科学家和学者在心理上已有所突破,譬如“破四唯”“破五唯”政策的出炉。

国家创新体系初创期结束,开始步入良性发展:国家及企业研发投入逐渐增强、成就斐然,但仍须作进一步的努力。

科学成果产出情况: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指标2020》列出了1996~1998、2006~2008、2016~2018三个相隔10年的时段的世界各国全部、Top10%、Top1%论文数,中国科学发展从总体上看已取得长足进步。

学术传统建设指标:这是中国当代科学事业发展中最显不足的一项指标,“钱学森之问”迄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表明科学自主性仍相对匮乏。

无疑,我国科学发展已经迫近“亚当斯时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流科学传统建设亟待加强、学术自主性有待提高。

我国的科学发展要想走向自主发展和健康发展,须在科技政策上有所调整,允许学术谱系的发育和成长。

三、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概念须补充国际主义的维度

今天我们讨论科学家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激励科学研究者奋发向上、勇于创新,促进中国科学与社会走上自主发展和健康发展的道路。因此,笔者建议,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探讨,不但要置于中国文化自强自立自主的角度展开,还需要置于当今的国际科学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角度进行。

在笔者看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思想汇聚、整合与创新的历程。科学和理性是帮助人类走出愚昧、走向光明的源泉。今天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中国科学亦然。恪守“由真鉴善”的科学价值观,基于求真而求善、通过求真而求善,应成为科学家及现代人展开精神生活的重要模式。

(作者系国科大人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