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我的青藏高原科考之旅
作者: 李通            发布时间:2020-11-27 11:45:35

扫一扫阅读


钻土工作

 

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器”和感应区,独特的高寒草地资源是青藏高原地区重要的生态主体资源,是全球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也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陆地生态系统,更是广大生态学研究者的梦想之地。

2019年7月31日,我作为第二次青藏综合考察队川西北地区科考分队的一员,第二次踏上了这片土地。我们此次参与的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研究项目专题——“草地生态系统与生态畜牧业——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结构、生产力变化及驱动机制”。

此次科考的主要任务是对川西北地区(若尔盖、壤塘、阿坝、红原、色达等)高寒草地资源和生产状况进行系统清查,构建科学的草地分类治理与管理模式,制定青藏高原生态草牧业可持续管理方案;精确掌握草地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关键影响因素,制定草地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战略和方案,为保障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全国乃至全球生计安全的国家战略提供科技支撑。

一路颠簸进藏区  半天行程山雨绕

因之前做过草地样方野外工作,有一定的经验,我心里未觉此行取土和植物样品是件困难的事情。考虑到交通和物资准备问题,我们科考小分队一行12人自西宁驱车前往若尔盖地区,与当地的牧民向导集合商讨样方调查工作。

西宁的“自驾”正式开启了高原之旅。有的队员是第一次进入高原,激动又快乐、紧张又兴奋。沿途是风光旖旎的高原景色,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半睡半醒。经过9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来到了若尔盖县郎木寺镇,与当地牧民向导会合。

当晚,我们住宿在当地牧人自家经营的客栈里。因为房间不足,我们第一次感受了10人间的“青旅”,女队员则体验了当地独特的藏式床。因为大部分队员是第一次进入高原地区,略有水土不服,半夜很多人出现了拉肚子现象,我也被痛醒多次去厕所。男队员住的房间距离厕所有十几米,虽是酷暑炎夏,可高原的晚上寒风依旧。因住宿条件有限,洗漱用的自来水冰冷刺骨,更别提洗澡。凌晨4点,天空开始下雨。除了身体疼痛外,大家更因这突然的降雨变得紧张起来:我们深知雨水浸湿后,植物样方调查工作难度加大,土壤样品质量也会严重下降,影响后期数据分析质量。

回到床上,心里默默祈祷着雨快点停下,半睡半醒到凌晨5点,再次起夜去厕所,发现雨似乎小了些。早上被队员叫醒,我迅速穿好衣服出去看了一眼,发现雨越下越大。我知道自己的心情会影响到其他队员,只能假装若无其事,正常招呼大家起床吃早餐。客栈老板告诉我们,若尔盖县城的必经之路还在修,限时封路,必须在8点前出发才能上路,不然只能等到下午。我们担心等雨停又会有封路危险,便只能按原计划出发。

这时雨越下越大,我们冒着瓢泼大雨前往若尔盖县城。雨刷摩擦车窗的声音随着车子的前进变得更加急促,可这丝毫没有影响队员们的心情,大家在车内有说有笑,打破了雨声的扰动。到酒店简单安顿后,我嘱咐其他队员好好休息,就和一个藏族小伙子去了当地的林草局,开具相应的科考证明。

看草挖土又滑坡  众人合作苦亦乐

拉样地、登记信息、放样方框、拍照、写标签、认植物、取土样……大家按照分工有序工作起来,但这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按取土壤样品的要求,需要取7层5个重复的容重土。我们之前最多做过3层的,这需要在主样地和辅助样地各设一个取样坑,大小为1.5m×0.5m×1m (长×宽×深),样坑的一端挖成台阶,另一侧剖面(1.5m×1m)还要向阳以便于观察和拍照。这样一方面工作量很大;另一方面牧民不接受挖大坑,认为会破坏草地。我们让藏族小伙帮忙做牧民的工作,在与牧民的争论中,我们拿出文件,边说利害关系边解释这次科考的重要性,一点点打消牧民的顾虑。接着,男队员轮流挖剖面,有的队员没干过苦力活,手很快磨起了泡,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

接下来,每一天我们都在间歇性的阴雨天中度过,在若尔盖的山区高原上奔波。记得在距离若尔盖县城130公里的辖曼乡工作时,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我们立即收拾整理物品,用最快的速度把已采样品整理好,只剩一个样方。为了大家的安全,我要求等雨停后再取样,可队员们都不同意,坚决要做完再去下一个地点避雨。大家齐心协力,你写我装,你挖土我筛土,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工作。可当我们收拾东西准备返程时,天空居然下起了冰雹,颗粒很大,砸到地上啪啪响。虽然身上被打湿了,但好在迅速完成了工作,我们立即驱车转移到了下一个阵地,开始了新的采样工作。

随后的十几天,队员们紧张有序地按照计划书和科考要求,在若尔盖、壤塘、阿坝地区进行样地调查,重复着拉样地、登记信息、放样方框、拍照、写标签、认植物、取土样、挖土坑这些基础性工作。

在川西北高原做野外工作,路上常遇天气突变,时而晴天、时而下雨,滑坡也是常有的事。一路上我们遇到过3次滑坡,公路被阻断。其中,从壤塘前往阿坝的山路十分陡峭,途中遭遇两次突然的陡坡滑落,让我们胆战心惊。当晚9点多抵达阿坝县城,吃了碗热乎乎的牛肉面后,才感觉整个人活了过来,一路上的紧张、饥饿和当日挖完土的疲惫才得到缓解。

吃面时,大家说起当时的经历,都感觉非常刺激:山路、滑坡、绕路、推车……经过这次科考,队员们也算是一起经历了生死考验,成了生死之交。如今,距离这次科考已经过去一年多,但现在每每回想起那时的场景,仍让人心有余悸。

关爱藏族儿童 情暖雪域高原

在科学考察与实地调研途中,除完成基本科研数据的收集外,我还发现位于三江源区和川西北高原深处的游牧和半定居牧民家庭的生活十分贫困,孩子们吃不饱、穿不暖,更没有良好的读书条件。保护黄河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核心地位,沿岸牧民是参与主体,是草地资源利用的直接决策者。所以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关爱,就是对整个牧区未来的关爱,也是对牧民未来的关爱。于是,爱心助力的种子便在我们心中萌芽。

调研结束回到学校后,我主动联系藏区当地民政局,同时向学院党委说明了当地孩子的情况,申请号召党员同志开展定向募捐。这一提议得到学院党委的大力支持。2019年11月8日,经学院党委积极筹措,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资环—农学院党委、人文学院党委联合主办,由资环学院教工党支部、人文学院社科教工党支部、资环学院高年级党支部、现代农学院1903党支部、人文学院2019党支部、人文学院高年级硕士生党支部承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爱心捐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我们在玉泉路校区、雁栖湖校区分别设置捐赠点,一点一滴的爱心帮扶,汇聚成汪洋大海,传递着国科大师生对藏区儿童的爱心。棉被、棉衣、裤子、书籍、文具、背包、玩偶……满满40多个大箱子、700多公斤的物品,承载着国科大师生们沉甸甸的爱。能够第一时间给高原深处的孩子送去温暖,这让每一个人都暖洋洋的,每一颗心都甜滋滋的。

信念引领科研 党建助力成长

现在回想,尽管综合科学考察一路充满未知,山路崎岖泥泞、颠簸不断,住宿环境不尽人意,饭菜口味参差不齐,手上磨泡、皮肤晒黑,阴雨连绵,野狼出没,可当队员们沐浴在高原暖阳中,与牛羊做伴,迎着朝阳工作到黄昏,仍然感到“累并快乐着”。从西宁出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心中无言的约定:“既然选择了上高原就要坚持到任务完成。”大家坚守最初的约定,始终在科研道路上奋斗,相信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正如国科大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王艳芬教授曾经对学生说的那样:“当多年以后,回望自己的一生,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时,可以自豪地对别人讲,自己曾在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参与科研工作,是多么的荣幸、骄傲与兴奋!这是人生难得的一份宝贵财富,同学们一定珍惜学习机会,认真调查,为国家科技进步做出属于你们这一代的贡献。”我想,我们小分队的想法是一样的,调研生态、取样试验、关注民生,我们深感使命光荣。相信我们多年以后再看到这次科考的文字、照片,回想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大家定会热泪盈眶,感到无愧于这个新时代。

我们只是千万普通科研队伍中的一支,所做的工作也许再平凡不过,但这却是整个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和队员们一起参与这次科考,让我领略了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美,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苦与乐,体会到祖国藏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理,更让我为内心科学梦想的前进积蓄了力量,坚定了推进祖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我们要始终做到敬畏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家国情怀,坚守总书记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嘱托,用永不停止的科研脚步践行不忘初心、献身科研、牢记使命、青春无悔的铮铮誓言!

(作者系国科大资源与环境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学院高年级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