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七十载 砥砺奋进新时代
——献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70周年华诞
作者: 王辉 展翔天 王家栋 来源: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20-9-22 12:00:42
|
青年时代的曾呈奎
童第周与叶毓芬、吴尚懃研讨科研工作
毛汉礼
秦蕴珊
刘瑞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童第周、曾呈奎、刘瑞玉、吴尚懃、纪明侯、张玺、齐钟彦、张凤瀛、任允武等21位元老的筹建下,于1950年8月1日正式成立。
70年栉风沐雨。几代海洋所人以为中国科技事业献身的使命和情怀,在海洋科学领域作出了开拓性和奠基性贡献,积淀了良好的党风、所风、学风和文化传统。海洋所承载了海洋科技主流文化的延续,践行着“耕海探洋、唯实求真”的所风、“博学创新、厚德致远”的所训以及“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精神理念。也许正如科技史专家所言,一个机构的文化基因早在它成立之初就决定了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民族,才是真正有生机、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研究所,才具有蓬勃发展的澎湃动力。
70年坚守初心信念。海洋所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着力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不断深化对创新发展规律、科技管理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努力强化创新驱动系统能力整合,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国际科学前沿和研究所中心工作,以党建助创新、以文化促发展,确保海洋所在我国海洋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旗舰作用。
海洋所基层党组织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党支部阶段:1950 年成立之初与山东大学组成一个党支部,名称为山东大学—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党小组,仅有5名党员。第二阶段是党总支阶段:1958年11月10日成立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总支委员会,孙自平为党总支部书记。第三阶段为党委阶段:1959年2月14日,中共青岛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批准 3月15日启用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委员会印鉴。1960年4月29日召开全体党员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共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首届委员会,高墨华为党委书记、孙自平为副书记,设物理室党支部、生物室党支部、办公室党支部、金星船党支部和水星船党支部,时有党员88人。
60多年来,海洋所党委带领几代海洋所人,怀着对党和国家强烈的情感和信念,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19年年底,海洋所设有党委1个,纪委1个,研究生党总支1个,党支部18个;共有党员805名,其中在职职工党员460名,研究生党员236名,离休干部党员9名,退休党员97名,其他党员3名,失联党员0名。研究所高度重视统战工作,设有九三学社青岛市基层委员会、民盟海洋所支部、致公党海洋所支部,拥有九三学社社员32人、民盟盟员16人、致公党党员10人、民革成员3人、农工民主党党员1人、无党派人士17人。
70年春华秋实。海洋所从初创的自立自强,到日益走近世界海洋科技舞台的中央,本就是一场披荆斩棘的艰难跋涉,是勤奋笃志的海洋儿女用无私奉献推动着海洋所这艘航船乘风破浪。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但先辈们的话语却依然如洪钟般在我们耳边回响,成为海洋所生生不息的深厚滋养。几代海洋所学者在各自的岗位上作贡献,大至海洋布局,小至思考幽微,都一一研讨,落入文字和战略里,指引着如今海洋人前行的方向和道路。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被誉为克隆先驱的海洋所首任所长童第周院士,与夫人叶毓芬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一生治学严谨,坚持亲自动手做实验、写论文,精通法文、英文和德文。他的座右铭是:“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1978年,76岁高龄的童第周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享誉世界的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毕生致力于我国海洋科学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为我国乃至世界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必须胸怀祖国,科学家必须为自己的祖国服务。”1980年1月8日,曾呈奎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国物理海洋学主要奠基人、著名海洋学家毛汉礼院士以独特奔放的学术思想、开疆拓土的译著、刚直不阿的品格激励指引着几代海洋科教工作者追求真知、锐意探索。他常说,“要把我国海洋科学事业搞上去,关键是培养人才,扶植新生力量。作为科学家把培养和发现新人才看作是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的最大成就,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1984年11月26日,毛汉礼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我国最早从事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之一秦蕴珊院士曾说:“看海是浪漫的,出海是艰苦的。每当我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又觉得胸怀开阔。”他常鼓励年轻学者多开展合作研究,要“在山下分手,在山上会合”。1956年1月10日,秦蕴珊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著名海洋生物学家、中国海洋底栖生物生态学奠基人和甲壳动物学开拓者刘瑞玉院士的人生格言是“活一天就要干一天工作”,被中央电视台《时代先锋》评价为“穿越历史的远见尤为可贵”。1983年1月1日,刘瑞玉院士加入中国共产党。
回顾中国现代海洋科技筚路蓝缕的历史,我们倍感自豪,因为海洋所陪伴新中国走过蹉跎岁月。我们缅怀为推动新中国海洋科技发展擘画蓝图的先辈们,致敬那些以身许国、勇于创新、甘为人梯、桃李天下的一代代海洋科技工作者们。
70年砥砺创新发展。全国海洋综合调查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事件”,中国深远海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与探测的支撑平台与共享平台“科学”号和“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成技术”入选“中科院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典型事件”,“坚持生态优先,构建海洋牧场”入选“中科院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与变异的关键过程和气候效应”入选“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等,充分肯定了海洋所在国家海洋科技事业中的开拓性和奠基性作用;策划的我国首个以海洋科学家命名的“曾呈奎海洋科技奖”获科技部批准设立,在海洋界产生巨大影响;新时期海洋所党委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研究所先后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基地、全国科技工作者优秀国家级调研站点、院党务宣传优秀单位、山东首批决策咨询基地、国务院“侨之家”全国首批示范点、民盟中央教育基地及省市统战、侨务和工会等;建设了“和合文化”创新生态系统,获中国政研会创新成果奖二等奖;提出“一横一纵”党建模式,承担各级“两研会”课题16项,其中获中国政研会立项2项、“创新成果奖”二等奖1项。
建所以来,共有600余名同志分别获得“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党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侨界十杰”以及各级省市党建、统战和科侨工作表彰。新时期,海洋所党委大力弘扬“科技报国、创新为民”价值观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先后被《紫光阁》《旗帜》及“学习强国”平台等报道29次,被共产党新闻网、人民网、《人民政协报》等报道100余次。
新时代,海洋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坚持报国为民奋斗担当,以爱国之志点燃创造激情,把报国之情转化为创造之为,使得研究所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科学家们的“海洋作业”范围不断向远向深拓展。
从深耕海洋牧场到解锁大洋奥秘,发起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大型国际合作计划,研究所在海洋国际舞台上贡献着中国海洋智慧;从把脉海洋健康到护航可持续发展,牡蛎、海参、对虾等重要经济水产物种实现全基因组解析,创建海洋生态牧场渔业生产新模式,有害藻华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在沿海多地示范应用并走出国门,海洋所科技支撑作用日益突显;从成功打造海洋领域唯一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科考船,到筹建运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一中心两融合”发展;牵头组织实施的中科院海洋领域首个A类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在大洋实时潜标观测网、深海探测技术及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突破,推动我国真正走向深海大洋。海洋所正以加速度书写着高质量走向深海、抢占海洋科技及战略要地的新篇章!
(作者王辉系海洋所党委书记,展翔天系海洋所党群处处长,王家栋系海洋所党群处党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