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区的变迁与历史传承
作者: 李继超 来源: 工程热物理所 发布时间:2020-5-7 18:03:39
|
▲2010 年改造后的多功能三级轴流压气机
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中关村园区东区,坐落着传热楼、空压站、压气机楼、气动楼等一批建设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建筑,许多凝聚着老一辈科学家智慧与汗水的重要科研成果均在这里诞生。可以说,“东区”默默见证了一代工程热物理人拼搏、奋斗的历史。伴随着研究所的发展,东区即将迎来修葺改造,其角色与使命也将不断发生变化,然而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都将留存在大家的记忆里,老一辈科学家矢志报国、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将时刻激励后辈。
先进燃气轮机研究团队可谓是诞生于研究所东区,创始人陈乃兴和陈静宜两位老科学家最早的办公室就设在东区传热楼,早期最重要的实验设备压气机和燃烧试验台位于压气机楼。创立40多年来,团队始终立足国家需求,研究方向经历了从基础研究探索到关键技术突破,再到应用推广的转变,突破了煤炭多联产、高效低碳热—功转换、轻型动力推进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与此同时,人员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培育出了黄伟光、聂超群、朱俊强、徐纲、张宏武等一批领军人物。
在工程热物理所,压气机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承载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希望和年轻一代的科研梦想。上世纪70年代,研究所创始人吴仲华因喷气发动机压气机实验的验证需求,带领一批科研先锋搭建了规模庞大的单双级高速压气机实验台,先进燃气轮机团队的多位成员都参与了实验台建设。听老同志们讲述,当年在搭建实验台的过程中,大家满腔热血、充满干劲,不惧蚊虫叮咬、经常通宵达旦。在搭建厂房顶部的消音凸台时,由于条件艰苦,消音布网只能自行解决,几位老先生就把家里的缝纫机搬到了厂房内部,从未学过缝纫技术的他们从零开始,快速完成了所有消音布网的连接和制作,最后都变成了“缝纫能手”。1976年,压气机楼楼体建设完工;1980年,高速压气机实验台正式开始调试……正是他们的倾心付出创造了令人讶异的科研速度。
先进燃气轮机研究团队早期的学术带头人是陈乃兴先生。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带领大家开展压气机叶片的气动设计工作,大力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压气机叶片气动设计和仿真程序,通过自行编写程序实现了叶片的正反问题设计与优化,研究成果荣获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自主知识产权是研究所、中科院乃至我国一直强调和追求的,只有自主才能做主,才能彻底摆脱“卡脖子”的问题,拥有话语权。而倾注了陈乃兴等团队早期科研人员毕生心血研发的立式轴流压气机,正是应用了自主设计、自主开发的程序,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对团队后期研究乃至研究所的发展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队早期另外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压缩系统流动稳定性研究则是由德国留学归来的陈静宜先生在国内率先开辟的,他将德国人严谨与精专的工作风格带到了团队,反复强调数值计算一定要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才能推进科技发展。陈静宜曾指导我的导师聂超群开展离心压缩机喘振主动控制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我在整理压气机楼废旧物品时曾无意中翻到一张老照片,聂超群老师正在陈静宜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测量。照片里,昏暗的灯光、废旧的桌椅、落后的测量设备、简陋的实验台架,无一不诉说着当时实验条件的简陋,但两位老师认真投入的状态令人感动。
2000年初期,陈静宜和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在国内联合申请课题,率先开展了轴流压气机流动失稳方面的研究工作,并派聂超群前往剑桥大学学习深造,师从国际著名压气机专家I.J.Day教授。聂超群学成回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经费有限的前提下(当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只有6万元左右)建设第一台低速卧式三级轴流压气机。据聂超群回忆,压气机的叶片是陈静宜费尽心思在国外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获得的,为了保险起见,他甚至亲自将几十斤重的叶片小心翼翼地护送回所。这个实验台建成后,孕育了不少国际国内首创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包括几十项国家发明专利、多个重要的基础研究项目。实验台实现了团队许多年轻人的科研梦想,基于它的实验结果,培养了几十位博士和硕士,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得以发表。如今,这些学生多数仍在从事相关研究,许多已成为领域里的领军人物、中坚力量或科研骨干。我想,在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即希望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航空和燃机事业,为自主设计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读博期间,因科研需求,我接手了聂超群老师一手搭建的卧式轴流压气机实验台,至今已是从事轴流压气机实验研究的第十个年头。这十年,我绝大部分的科研时间都是在压气机楼里度过的。曾几何时,为了获得一条重复性比较好的特性线冥思苦想,将压气机横竖调节;曾几何时,为了完成研究课题,将压气机从早上7点开到晚上10点半(考虑到安全运行规范,一般不通宵实验);曾几何时,由于担心昼夜温差对特性线的影响,凌晨3点就起来做实验。据不完全统计,最多的时候曾经一周获得了300多条压气机特性线。没有周末,废寝忘食,“一天711”“一周996”成为家常便饭。
时光的脚步走到今天,先进燃气轮机研究团队在张宏武和肖波两位老师的带领下,秉承学以致用、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为团队开辟了新的方向,即中小型燃气轮机研制及关键技术突破(结合舰船燃气轮机特点,兼顾设计点高效和低工况宽稳定裕度运行)。我们坚信团队能充分消化吸收团队创始人陈乃兴和陈静宜两位老先生传承下来的基础、思想和理念,利用团队在先进压气机叶片气动设计和压缩系统流动稳定性认识中的积累,做出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回忆已成永恒,梦想仍在路上。辉煌的科研成绩和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这些承载着燃机梦和航空梦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前行的动力!希望几代人的积累、沉淀和拼搏,能够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型燃气轮机研发贡献力量!
(作者系工程热物理所先进燃气轮机实验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