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野庐更与创新共
作者: 段晓男      来源: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9-10-30 15:08:34

扫一扫阅读

 

开展野外长期观测是我院从事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的重要手段。早在建院之初,科学家们就踏上了建设野外观测平台的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之旅。

1958年,曲仲湘、吴征镒、蔡希陶先生组织成立了热带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为了躲避野兽的侵袭,起初房子只能盖在大树上,从竹梯爬上去,工作、学习、休息都在树顶。后来,由于树上不能容纳逐渐增多的人员,只好搬下来,在荒草丛中盖起了茅草屋。这更新换代的建筑曾被竺可桢副院长称为“中国科学院第一个草房研究室”。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湖南会同站成立于当地村部,陕西安塞站栖身于七孔窑洞,青海海北站诞生在边境马场,新疆天山站更是从一顶帐篷起家……简陋的条件愈发激起开拓者昂扬的斗志。筹建之初,江西鹰潭站仅有 4名科研人员,却支撑起 110公顷规模的生态站建设;湖北神龙架山高林密,公路曲折险要,大小交通事故不断,但建站人员无一退缩。

几十年来,我院成千上万的野外工作者风里来、雨里去,离家别亲,在野外台站默默坚守。沙坡头站刘慎谔、刘媖心教授父女相承,把防沙固沙作为毕生的追求;会同站廖利平研究员不为名利所动,一直奋斗在艰苦的工作岗位,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在充满粪便味道的马场,海北站创始人夏武平教授挥笔写下“牦牛诗”:“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这正是野外工作者执着、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同时,野外台站的建设还凝聚着广大支撑人员的无私奉献。他们常年累月远离都市,风雨无阻地坚持各种连续观测和数据采集,事无巨细,任劳任怨。每当走到他们身边,听他们说说站里的那些事儿,就像走进广阔的天地那么敞亮,那样坦荡。

艰难困苦,玉汝而成。在广大“台站人”的努力下,野外台站工作突飞猛进,数量在增加,规模在升级,影响在扩大。昔日低矮的房舍、简陋的设备,已经被一个个宽敞明亮的科研楼和现代化试验观测场所取代。目前,我院已经建成各类野外台站 130余个,发展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检测网络,围绕学科前沿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是野外台站的重大使命。各个台站孜孜以求,探索新路。沙坡头站发明的“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防风固沙技术牢牢锁住腾格里沙龙,保障了包兰铁路自 1958年通车以来运营正常,畅通无阻;青海格尔木冻土观测研究站基于长期研究,提出“积极保护冻土、主动冷却路基”的治理思想和具体方案,保障青藏铁路通达雪域高原;地处泥石流多发区的四川东川站,率先建立了暴雨泥石流预报模式,并开发了报警系统,准确率达到 90%以上,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消息树”。

俗话说:“治病不治癣,治土不治碱。”禹城、封丘、曲州、栾城、商丘等野外站勇闯难关,通过监测、研究与示范相结合,提出了治理盐碱地、沙荒地、渍涝洼地的适用技术体系和模式,使得黄淮海平原大面积的中低产田得到有效治理。禹城站总结出“一片三洼”的治理经验,将示范区的粮食产量由建区初期的亩产 90千克提高到 900千克以上,增长了 10倍;山西长武站创造出“王东经验”,实现了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粮食产量的超常规增长。

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鹤山站改进和推广针阔叶人工混交林模式,留下“十年绿化广东”行动中最为靓丽的绿色;会同站总结出杉木与火力楠8:2混交的优良经营模式,为我国人工林改造提供了新的方案;针对严重退化沙化草地,锡林郭勒草原站研究出了“三分模式”(三分之一治理,三分之二封育恢复),成效显著。

中科院大部分野外台站都分布在我国的生态脆弱区,“台站人”心系当地群众,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海北站、环江站分别在高寒地区和喀斯特地区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大幅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策勒站“双株双层”栽培模式成

功实现当地棉花的大幅增产。

“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畜牧水产相促进,加工流通两兴旺。”这是江西千烟洲站科研人员总结出的“千烟洲模式”。短短 5年时间,他们就在吉泰盆地建立了模式示范推广点 38处,推广面积达 40万亩,创造直接经济效益 1450万元,推广效益为 2.02亿元。作为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的佳话,“千烟洲模式”被写进了中学地理课本。

新中国成立 70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和区域的需求在变,定位站的研究重点也在与时俱进。“农民种啥,我们就琢磨啥”成了各地农业台站的关注重点。地处长三角的常熟站因势利导,从关注粮食增产问题逐渐转变到农田面源污染和城乡协调发展问题;针对城市化所带来的“大城市病”,北京建起了城市生态系统定位站。但不管野外台站的布局如何变化,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爱国奉献的精神始终没有改变。

千淘万漉虽辛苦,淘尽黄沙始见金。每个野外台站的背后都是一部坚持初心、久久为功的历史,都有一群无私奉献、守护家园的斗士,让我们感动,给我们鼓舞。新时代提出新命题:如何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蓝天碧水的生态文明。野外台站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野外台站的建设者将继续发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缔造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