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移 万种种子终入库 坚持理想 献身生物多样性保护
——种质保藏中心党小组侧记
作者: 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党支部 发布时间:2019-2-28 12:24:47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党支部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党小组现有党员11 人,平均年龄34 岁,在所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在党支部的组织和支持下,通过多种形式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 认真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年轻团队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些党建活动,该党小组提高了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素质过硬、富有活力,廉洁奉公,很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的重要设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排头兵,种质库旨在收集保存我国重要野生生物资源,保障我国的生物资源安全。2018 年种质库收集保藏达到1万种野生植物种子,提前实现2020 年科学目标,是继英国千年种子库后全球第二个超过万种野生植物种子的保存设施。
在万种保存目标提前实现的背后,有一群一直坚守在一线默默奉献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在他们当中,由11 名党员组成的种质库党支部种质保藏中心党小组在其中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新时代党员的风采。
种质库2007 年建成运行以来,虽然大部分分布较广的物种得到了收集保存,但还有很多因自然条件恶劣、人力难以涉足区域的物种尚未采集保存。鉴于这些区域物种保护的紧迫性,采集员亚吉东、张桥蓉、刘成等于2015 年-2017 年之间5 次深入新疆天山腹地开展种子采集工作。新疆地域广阔,而且夏秋季节昼长夜短,为了在野外尽可能多地收集种子,他们白天在野外争分夺秒地采集种子,晚上连夜处理标本、清理种子、整理数据和图像资料,每天工作17 个小时。采集队员们克服了毒蛇出没、蜱虫泛滥、吸血蠓肆虐、酷热难耐、极度严寒等各种困难,在野外工作100 余天, 完成了450 份种子的采集,新增保存物种100 余种,其中还发现中国两个新分布属和五个新分布种。十余年来,种质资源保藏中心采集员共产党员张挺、郭永杰、刘成、亚吉东、张桥蓉和采集员蔡杰不辞辛劳开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采集、培训和协调工作。从热带雨林到高山峡谷、从南海之滨到东海无居民岛,从高山流石滩到荒漠戈壁,青藏高原、横断山腹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高黎贡山、太白山、长白山……祖国大江南北都留下了采集员们采集的足迹。每位采集员平均每年有100 多天在野外工作;在野外,平均每天工作15 小时以上;每年的野外工作行程达18000公里。采集员除了自己采集外,同时也对全国相关自然保护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技术人员进行种质资源采集培训,进而构建起覆盖全国范围的种质资源采集网络。通过这些努力,为种质资源库提前达到收集、保存野生植物种子1 万种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采集保障。
种子采集员将种子从野外采回交给种子管理员处理,每一份种子都需要经过签收登记、初干燥、清理、质检检测、计数、主干燥、入库、活力检测等10 个环节79 个程序的层层处理,符合入库标准的种子才能最终进入冷库长期保存。党员何华杰和秦少发带领的种子管理小组平均每年需要处理7000 多份种子,截止2017 年12 月31 日,已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安全入库74738 份种子。
种质库建设初期,制冷设备是从英国进口,需要安装调试和试运行,时间周期较长。2009 年5 月制冷设备正式运行时,种质库已经累积了大量等待入库保存的种子。为了保证种子的活力和安全,需要将种子按照种子管理标准流程在短时间快速入库保存。入库工作要求每一份种子都经过清理筛选,X- 光质量检测和平衡相对湿度(eRH)测试;同时为确保种子安全,需采取密封包装、备份保存、二维码编码、随机入库和定期检查等措施。何华杰、秦少发等党员同志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加班,杜燕、李拓径、张志峰、杨娅娟、黄莉、李涟漪等优秀种子管理员群策群力,持续加班4 个多月,克服极度干燥(干燥间条件:温度15 ℃,空气相对湿度15%)和低温(冷库温度:零下20℃),最终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累积的15000 多份种子的入库工作,确保了种子的安全长期保存。
种子的活力检测是检测入库后种子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萌发实验及其它化学检测方法。在全球37 万余种种子植物中,仅有1.5 万种能够查到萌发资料,95% 以上物种的实验条件都是未知的,而且80% 的温带极地种子具有休眠特性。探索未知种子的萌发特性和打破种子休眠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的工作。党员杨娟带领的种子萌发小组成员胡枭剑、李梅娟及其他同事,平均每年需要完成6000 份种子的活力检测,查阅资料、解剖观测种子结构并结合采集信息等,为每份种子设置3-5 个条件的萌发实验,每周都要对每一个实验进行统计,以探索最佳的实验条件。有些物种自播种至实验结束可长达1000 多天,在这期间考验的是萌发实验人员的耐性与细心。截至2017 年12 月31 日,萌发小组已经完成了60,872 份,8,766种野生植物的萌发实验,种质库保存的种子萌发通过率高于国际同行的水平。通过对同份种子五年后的再次萌发实验显示,绝大部分种子萌发率并没有显著下降,种质资源库的保存设施和保存技术经受住了检验,证明了种质库的种子保存方式是安全可靠的。
种质资源库是按国际种子库规范建立的,工艺先进却也复杂,设施设备运行的安全、高效尤为重要。随着种质库运行年份的增加,设施老化的情况也逐渐增加。实验室经理、党员郭云刚每天在机房、实验室角落巡查和维护,确保设施安全、高效运行。进口设备国内维护保养难,郭云刚和昆明的制冷公司一起研究,摸索出一套保养和维修核心设备的方法。配套的国产冷却塔和制冷空调,突然断电后就需要手动重新启动,否则干燥间温度会很快上升,影响种子的保存寿命。郭云刚一接到所里水电组断电的电话,不管是周末休假还是半夜三更,都第一时间赶回所里,手动重启这些设备。种质库大楼设施常年运行平稳高效,特别是核心冷库运行10 年以来从未出现事故,有力地保障了种子储藏的安全。
种质资源库运行10 年,也是种质库年轻的种子采集、管理员们用理想和信念坚守的10 年,或许他们没有高级的职称,没有漂亮的SCI文章,但是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个个平凡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故事,种质库的采集保存工作也逐渐为公众所肯定。2015年央视9 套《走进科学》栏目播出“科学重器之种质资源库”、2016 年央视新闻直播间连续报道了种质库赴西藏墨脱采集的故事,2017 年种质库打造的“种子方舟”入选“‘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创新成果展”。
这个年轻人组成的党小组,充分实现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科学研究的使命, 在党建促进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在一线普通党员群体带动下做出优异成绩的典型事例,也是中国科学院年青科研支撑团队默默奉献、创造辉煌的先进典型,是充满青春活力的新时代爱国奉献的生动体现。小小的一颗种子,既是生命的胶囊也是未来的希望,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未来世界的期望。为了这个期望,他们将矢志不渝,坚守理想,继续为生物多样保护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