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学精神  强作风  促攻坚
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发言摘编
作者: 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5-07-14 10:45:56

扫一扫阅读

      日前,中国科学院团委举办“学精神、强作风、促攻坚”青年先进典型宣讲活动,组织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等获奖代表通过一场生动的“科技强国青年说”,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优良作风学风故事,分享他们和团队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光荣传统、矢志投身科技创新的奋斗经历、成长体悟和努力方向,号召广大青年以先进为榜样,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郑理 |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2014年,大尺寸半导体硅攻关团队组建;2018年,大尺寸半导体硅青年突击队成立。我们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无不胸怀责任感使命感,以实现国家集成电路核心基础材料自主可控为己任,扎根科研一线,争做集成电路材料科技创新尖刀连,解决了大尺寸半导体硅“卡脖子”问题,实现了国产大尺寸半导体硅制造技术零的突破。

从“团结、高效、严谨、创新”的精神,到“志虑忠纯、坦荡如砥、精益求精”的精神,一路走来,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指引我们,要以实干实绩当好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青年排头兵。

让我们以五四精神为炬,以初心铸就骨血,以本领锻造锋芒,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途上,绽放出时代最炽烈的光。

李炜 |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在团队组建后的4年多时间里,我们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聚焦热辐射的光子学调控研究。我们突破黑体辐射固有限制,首次攻克“竖直表面日间亚环境辐射制冷”的国际公认难题,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单次测量、单器件的高维探测。有了原创性成果储备做支撑,我们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热辐射器件,解决了传统器件在空间光学载荷中兼顾杂散光抑制与保温、加热效率、散热与干扰抑制、低温红外定标等方面的关键难题,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光学载荷,推动航天器热管理技术发展。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将自身的研究特长和宏图之志融入科技强国建设的事业中去。当青春力量与先辈精神同频共振,科技强国的乐章定将磅礴奏响。

郭崎 | 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带来机器智能水平的不断提升。我们这一代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探索人工智能新范式的使命。面向“机器能否自动设计电路”的科学问题,我们团队开展“从0到1”的探索,研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由人工智能全自动完成前端设计的中央处理器,实现芯片设计开销的数量级降低。

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开展“破壁行动”。“破壁者”的使命,是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从107机的电子管到高性能处理器芯片,改变的是一代代的技术跃迁,不变的是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

这种精神,是钱学森“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的豪情,是黄令仪“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耻辱”的执念,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担当。

在当前全球科技发展新格局下,当代科技工作者应不断从解国家需求之题中找到意义坐标,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前行伟力,让国产芯片在中国大地上崛起。

陆雅翔 |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加入物理所后,我成为清洁能源实验室的一员。在与陈立泉院士的交流中,我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陈老师常说,“国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这句话不仅是他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也成为我科研道路上的座右铭。陈老师提出的“电动中国”梦想,不仅是他对科学服务国家需求的一份承诺,也为我们年轻一代指明了方向。

在物理所积极进取的科研氛围里,我致力于无资源束缚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研究。基于无机玻璃固体电解质的研究成果,我有幸参与到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中,担任核心课题的负责人。这项任务不仅要求开发出综合性能优异的柔性固体电解质材料,还必须探索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宏量制备技术。这不仅是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更是推动我国在全球新能源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要一步。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种深深植根于每位科研人心中的信念——作为“国家队”“国家人”,要始终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让我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勇敢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亮 |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技物所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青年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显著实效,与各兄弟院所协同攻关,有力支撑了我国探月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空间站任务、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等项目的成功实施。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奋力谱写科技强国、航天报国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老一辈科学家闯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创新之路;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瞄准世界前沿,走出一条“超越之路”。我们追寻着先辈们“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奋斗轨迹,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通过“老一辈树标杆、中生代扛大旗、新生代勇创新”的链条式传承,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研血脉,形成坚固的金字塔形老中青组合队伍。

作为一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队伍,让我们以“光”为剑破技术枷锁,以“电”为帆闯创新深空,以“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书写中国光电技术的辉煌篇章。

张文秀 |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

为给青年团队“打气”,地质地球所党委成立以刘光鼎先生命名的油气资源装备技术青年突击队。在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精神感召下,突击队在攻坚实践中逐步形成“不畏艰苦、敢于拼搏、协同攻坚、精益求精”的团队精神。

团队通过理论计算及大量工程仿真优化,在地面开展长时间流体循环测试,爬钻井平台、改设计、调参数……历经五年鏖战,终于突破每秒12比特的传输极限。2022年自主研制的智能导钻装备首次应用于6000米深层油气开发,获得油田的高度认可,并作为重大科技成果在中关村论坛向社会发布。挑战永不止步,未来万米深层油气开发需要更高精度、更为可靠、更加智能的装备。面对万米深层超高温、超高压等极端环境,团队已成立高温传感器、智能导向等突击队,面向新一代井下闭环智能钻进技术发起冲锋,奋力抢占油气智能装备领域科技制高点。

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用科技筑牢能源安全的“护城河”。我们坚信,未来中国钻头将带着更亮的“眼睛”,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祖国探寻更多油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