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深海所海底移动作业平台攻关突击队:科技兴海 强国有我
作者: 郑金荣            发布时间:2025-2-20 14:4:45

扫一扫阅读


海底移动作业平台攻关突击队

我国高度重视深海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始终牢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定位,心怀“国之大者”,在团队建设和深海大洋科考/海试航次实践中,探索积淀了以“团结协作、砥砺探索、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深渊科考精神等为代表的深海特色文化元素,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海底移动作业平台攻关突击队成立于2022年,是一支潜心致力于深海有缆装备研发的队伍。突击队共14人,其中党员8人。突击队人员虽少,但配置全面,涵盖机械、液压、电气、电子、软件、仿真等各专业方向,每名队员都是精兵强将,且形成了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传帮带”的良好传统。

突击队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坚持自主研发,已具备丰富的深海有缆装备开发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深海有缆装备研发体系。团队坚持自主研发,坚信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不懈,才能将深海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海底移动作业平台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下属子课题,立项之初只需研制一套爬行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后来从深海科考的实际需求考虑,要求再研发一套深海浮游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但首席调控费十分紧张。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经费不足等多重困难,突击队队员没有任何怨言,大家团结协作、勇敢担当,一切服从大局,将压力转化为研发动力,采取一系列措施,争分夺秒、排除万难。2022年正值设备加工制造的关键阶段,面对严峻的疫情,突击队提前规划并适时调整研制计划,做到事无巨细、见缝插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窗口期出差至苏州,高效完成平台总装。2023年1月,突击队完成浮游式平台海上试验和爬行式平台陆地联调;2023年5月,两型平台率先开展验收海试,均以满分成绩通过验收。

验收海试结束后,浮游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参与多个航次,开展海上试验应用,进一步验证其海上作业能力。在海试现场,突击队成立临时党支部,保证各项工作安全、有序、高效完成。突击队中的党员同志带头攻坚克难、“啃硬骨头”,真正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其中,刘俊与肖剑宇表现尤为突出。刘俊负责的平台本体液压系统与补偿系统是决定海试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旦上述两个系统发生泄漏,将影响整个试验的进展。在浮游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第2次海试中,液压系统发生泄漏。平台回收至甲板后,刘俊迅速定位并排除了故障点,连续工作48小时清洗液压系统,既保证了平台本身的安全,又帮大家争取到宝贵的海上试验时间。

肖剑宇肩负着平台布放回收的重任,每到布放回收时,他都特别专注,生怕出一点差错。不论是凌晨布放,还是夜间回收,肖剑宇都守在后甲板最远端,协调驾驶台、操作室及甲板人员,安全顺利地完成每一次布放与回收。作为载人潜水器母船,“探索二号”科考船不具备直接适配浮游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布放回收的接口,每次布放和回收都面临使用吊机多次转运平台的困境,一旦海况不好,还会进一步增加操作难度。肖剑宇深知这一痛点,在与平台负责人、船长、实验部多方沟通后,他主导改进布放回收方案,使用甲板备用平板车部署浮游式海底移动作业平台,将布放时间从近2小时缩短到半小时,并且降低了操作风险,实现单船快速布放、回收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的目标,进一步提升了“探索二号”科考船的作业效率。

在一穷二白的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始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研制出了“两弹一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腰杆子硬了,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该学习和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突击队将始终牢记“国家队”“国家人”的身份,以国家需求为己任,树立自信、求真务实、独立思考、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坚持不懈、不断实践,向着深蓝色的海洋启航,将深海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者系深海所高级工程师、海底移动作业平台攻关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