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深海所:让党旗在深海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作者: 朱汉斌  通讯员郑丽平            发布时间:2025-02-20 10:35:49

扫一扫阅读


深海所在航次中开展“致敬深渊先驱 弘扬科学家精神”活动

“没人敢上,党员先上”“没有办法,党员就是办法”……在党建引领下,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践行科学精神,从技术研发、科学研究、人才建设、深海科技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持续发力,开辟了深渊科研新疆域,让党旗在深海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深海所党委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推进深海科技创新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坚持奋斗在科技创新第一线,为深海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思想保证。”深海所党委书记彭晓彤表示。

2021年,深海所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填补我国深海布局地域空白

2011年,中国第一个专门的深海研发机构——深海所开始筹建,由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2016年5月,深海所通过总体验收,正式开始运行。

在中国科学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深海所从“天涯号”着陆器等深渊科考装备的成功研制,到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多次综合科考,再到“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海试成功,不断突破深海技术瓶颈,推动我国深渊科技创新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

2014年4月,深海所率先开启我国向深渊(水深大于6000米)至全海深范围进军的计划,并5次牵头组织对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的综合科学考察,开启我国深渊科考万米时代。

2017年8月,深海所牵头组织完成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海试工作,并作为业主单位推进装备的常态化运行。截至目前,“深海勇士”号总计完成600余次下潜,连续6年下潜次数达100次以上。潜水器的实际运行和海底作业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在深海科考、深海考古、救援打捞、资源勘探、装备海试应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最终坐底深度10909米。这让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依托“奋斗者”号全球领先的作业优势,深海所牵头发起“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组织实施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等3个国际联合航次,创造多项世界载人深潜作业和科考新纪录,在深渊/深海地质、生命与环境科学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重大发现和科考成果。

深海所成立以来,利用地域位置优势,以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共享及开发平台为基点,在我国最为临近深海的省份建立完备的国立深海研发基地,成为国家深海研发试验的共享开放平台,填补了我国深海布局上的地域空白。

彭晓彤指出,深海科学发展离不开持续创新,党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深海所下设14个党支部,现有党员208名。“我们瞄准一个个科技创新目标接续攻关,在每个科考和载人航次现场建立临时党组织,将党旗插在深渊科考现场。”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新活力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建与科研紧密结合,探索并逐步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精神。”彭晓彤表示,深海所党委在建所初期就注重在科技创新中开展文化建设,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打造“立足海南、辐射全国”的深海科技创新“小核心、大网络”协作攻关体系。

彭晓彤介绍,深海所在团队建设和深海大洋科考/海试航次实践中,积淀形成“团结协作、砥砺探索、勇敢担当、甘于奉献”的深渊科考精神,“向深海深渊进军、对科考成果负责”的深渊科考理念,“宁冒风险、不当逃兵”的担当精神以及“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协作精神等深海特色文化元素。

2017年2月,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TS03航次综合科考任务中,恶劣天气、复杂多变的海况和高强度的作业任务,使年轻科考队员的心理和生理面临双重考验。一天凌晨,在回收60台海底地震仪的过程中,其中一台未能按时浮出水面,几名值班科考队员昼夜搜寻,出现不同程度的晕船和体力不支。

这时,船上广播响起:“请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驾驶甲板搜索地震仪!”这是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阳宁发出的倡议。不到1分钟,10多名正在休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齐聚驾驶甲板,代替值班队员担负起观察搜寻和回收任务。船员们一个劲儿地称赞:“党员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深海所特色文化精神,2022年,深海所启动特色文化建设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方案》,强调全体员工、研究生是该文化体系的共同建设者和践行者。

(作者朱汉斌系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郑丽平系深海所党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