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使命 为国授时
作者: 唐琳 通讯员白浩然 发布时间:2025-02-19 16:04:25
|
“国家之需”展厅
在一路向东的车程中,春日里的八百里秦川没有印象中的尘土飞扬,更多的是满眼葱茏。兜兜转转,在一个平凡村落的某个拐角处,车辆毫无征兆地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坚守使命·为国授时”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20世纪60年代,伴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发射工程加紧实施,对授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国家所需,短波授时台(326工程)于1970年建成试播;长波授时台(3262工程)于1983年建成试播,被钱学森誉为“中国的一面大钟”。
长波授时台建设期间,一批科学家和大学生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满怀报国之志,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来到陕西蒲城,白手起家,建设新中国第一代专用授时台。他们背井离乡,在偏僻而又艰苦的环境里一干就是一辈子,用热血和汗水书写了“淡泊名利、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科技报国”的“326”精神。
“坚守使命·为国授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授时部,在长波授时台旧址上修建而成,于2022年9月开始运行。基地总建筑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分为地上一层和地下三层,包括“国家之需”“‘326’精神”“玉汝于成”“国之重器”4个展厅。具体展品包含2000千瓦长波授时电子管发射机两部、高达206米的四塔式发射天线,相关配套的供配电系统、新风冷却系统,根据实景复原的大型电子管老化间、实验维修间、备品备件仓库以及大量科技文献和手稿。为真实展现科学家精神,国家授时中心通过各种声、光、影技术,在呈现长波授时台原貌的同时,全面展示了以苗永瑞、戴中溶为代表的老一辈授时人为授时工作作出的成就与贡献。
截至目前,基地累计接待院内外参观者2万余人次,已成为重要的党建活动阵地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国家授时中心依托科研成果和团队,组织广大青少年和社会观众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学习参访,年均开展活动数十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效果。
(作者唐琳系《科苑党建》编辑部主任,白浩然系国家授时中心党委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