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脚踏盐碱地 建设新粮仓
作者: 王建林 发布时间:2025-02-18 15:36:51
|
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是我国著名遗传学家、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他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小偃”系列品种,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领导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民以食为天,粮丰天下安。农民家庭出身的李振声“非常知道挨饿到底是个什么味道,这也是我选择学农的原因”。1948年济南解放,李振声报考了山东农学院。跨进农学院大门的第一天,他便立下誓言:“毕业后一定要多种粮食,让每个中国人都有饭吃。”
1956年,25岁的李振声来到陕西杨凌工作,恰遇小麦条锈病大暴发,给小麦产量带来巨大损失。于是,李振声萌生了通过牧草与小麦杂交,把草的抗病基因转移给小麦的想法。
此后,李振声三十年如一日,先后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的“小偃6号”“小偃81”等品种。“小偃”系列的横空出世,使得小麦的抗病性大大增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累计种植面积达3亿亩,增产75亿公斤。
1987年,李振声被调回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又把目光投向了黄淮海中低产田。
1988年,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大力支持下,李振声提出通过中低产田治理实现我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的建议,吹响了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的号角。李振声率领400余名科技人员历时6年,实现黄淮海地区粮食增产504.8亿斤,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
2011年,李振声又把目光投向环渤海的中低产田,提出建设“渤海粮仓”,向盐碱地要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改造了环渤海4000万亩中低产田,实现粮食增产200多亿斤。
2020年1月,李振声又提出建设“滨海草带”的构想,即利用盐碱荒地种植优质耐盐牧草,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李振声曾说,“我甘心为科研献出生命。”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从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再到“滨海草带”构想,李振声始终怀着“肩扛国家责,心系国家粮”的科学家精神,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奉献毕生精力和智慧。
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成立以所长和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滨海草带建设推进工作小组,全面推进“滨海草带”构想的落地实施。
2022年8月,遗传发育所成立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把一线青年科研工作者派到最重要的攻坚战场,肩负起攻克盐碱的重要使命,14名队员中有12名是党员。突击队立下“弘扬振声精神,打造滨海草带,振兴民族种业,不负青春韶华”的奋斗誓言,扛起“为国增粮”大旗,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突击队自成立以来,全体队员一直扎根在滨海盐碱荒地,揭示植物耐盐碱分子机理、选育耐盐碱作物品种、研发盐碱地利用技术、构建盐碱地农业范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击队队员作为主要完成人,从高粱中克隆到耐盐碱性主效基因AT1,在水稻、玉米、小麦和谷子中高度保守,可以显著提高作物耐盐碱能力和产量,为耐盐碱禾本科作物设计育种提供了新方案,该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突击队队员参与选育的耐盐大豆“科豆35”,连续两年在中度盐碱地亩产超过270公斤,创造了中度盐碱地306公斤的高产纪录,实现了耐盐、高产和稳产;选育的耐盐水稻“盐黄香粳”,在6‰的盐碱地上用3‰的微咸水灌溉,连续两年亩产超过500公斤,米质达到优一级,实现耐盐、高产、优质的统一;创制了耐盐能力达到10‰的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揭示了盐胁迫对牧草生长的调控机制,同时开展了种草、制草和养畜试验;收集了世界最齐全的田菁资源,鉴定了耐盐碱基因及其调控作用,促进了盐碱地生物改良和豆科高蛋白饲草生产;绘制了目前精度最高的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分布图,其已成为地方政府决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的重要参考;规划的黄河三角洲种业创新产业园被纳入山东省重点项目,牵头成立的东营市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打通了从科研、示范、推广到生产的全产业链。
国家已经打响了向盐碱地要粮的攻坚战,突击队将传承和弘扬李振声“肩扛国家责,心系国家粮”的科学家精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盐碱地产能提升奉献青春和力量。
(作者系遗传发育所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试验站站长、李振声滨海草带青年突击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