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前行之路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第二场宣讲举办
作者: 袁一雪 发布时间:2025-02-18 10:30:02
|
王晓虹为俞鸿儒颁发特邀宣讲专家纪念牌
俞鸿儒作报告
6月13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第二场宣讲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举办。作为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示范性宣讲活动,本次“科学家精神大讲堂”特邀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进行宣讲。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第二场宣讲由直属机关党委主办、力学所和中国科学报社承办。活动中,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王晓虹为俞鸿儒颁发特邀宣讲专家纪念牌,为力学所颁发承办单位纪念牌。中国科学院机关干部职工代表、京区各单位青年科研骨干代表近300人现场参加活动,并参观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精神。
“钱先生做什么事都要求专业”
宣讲中,俞鸿儒回忆起力学所首任所长钱学森的敬业与认真。
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国内很多单位邀请钱学森讲解人造卫星及其发射背后的科学原理。随着邀请单位数量的增加,钱学森分身乏术,便请俞鸿儒帮忙分担。
“我一听就着急了,因为我不会讲。钱先生说你别着急,过几天我要给中央首长讲,你听完以后就会讲了。”俞鸿儒的顾虑就这样被钱学森打消了。之后,他在人艺剧场仔细聆听了钱学森的报告,并将其归纳为三个问题:为什么人造卫星不会坠落、是什么办法把卫星加速到这么高的速度以及人造卫星有什么用。
内容虽然专业,钱学森却讲得深入浅出,并告诉俞鸿儒,作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让观众听得懂。“即便遇到学识渊博的非同行专家,也要把他当作普通观众,该讲的内容不能忽略。”俞鸿儒在宣讲中提到,“这次体验让我在面对科研工作的困难时从不胆怯。”
钱学森组织的学术报告会更是令俞鸿儒印象深刻。每次报告会,钱学森都会自掏腰包请大家吃点心、糖果和水果等。虽然听报告的同时有吃有喝,但报告会的氛围却并未因此变得轻松,因为钱学森对报告人与听众提出的高要求令人紧张。报告人讲得不清楚,钱学森会要求其重讲;报告人出现严重错误,则会被打回重新准备;如果发现有听众走神,钱学森就会向他提问。“钱先生做什么事都要求专业,要么不做,要么认真做。”俞鸿儒总结道。
“科学家就是在绝路里找出路”
一穷二白的时期要想做出成绩,没有创新精神是行不通的。
1955年,钱学森发出两封书信,邀请郭永怀回国。郭永怀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与待遇,携家人回到阔别16年的祖国。他说:“作为新中国的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希望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
之后,郭永怀参与到“两弹一星”的研究中来。1960年,苏联政府突然撤走所有专家,随后又停止提供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当时,作为二机部九院副院长的郭永怀,在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情况下,迅速掌握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并开展理论探索和研制工作。“不要说绝路,科学家就是在绝路里找出路。”俞鸿儒说。
郭永怀更让俞鸿儒佩服的是,他不仅专注于当前紧迫的研究工作,还将目光投向未来,提出许多长远的想法,希望在10年甚至更多年后这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俞鸿儒认为,做科研如果只追求热点、放弃长远研究,就不可能在国际上实现领跑。“郭永怀先生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
“我们这一代、你们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俞鸿儒至今对导师郭永怀的这句话记忆犹新。在宣讲中,俞鸿儒提到,郭永怀经常去看他做实验,只为了解他的研究内容和进度。即便遇到困难或者失败也没关系,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新的科研思路,郭永怀都会给予鼓励。
在郭永怀的鼓励下,俞鸿儒开始从事激波风洞研究。没经费、没经验,甚至冒着危及生命的爆炸风险,俞鸿儒不愿让其他人跟着“玩命”,就自己顶着压力艰难起步。
秉持“没有创新,再多钱、仿制国外再多的先进技术也是赝品,做不出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的理念,俞鸿儒选择了对氢氧燃烧驱动激波管方法进行改进。氢氧燃烧驱动方式不需要压气机,也不需要很多原料,只要将氢氧混合爆炸就行。但这种方法事故率很高,性能也不稳定,并不被国际认可。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郭永怀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防止人身伤亡事故。
在一次严重的事故中,实验室的房子被炸毁了。房子炸了没关系,一点水泥、木头就盖起来了;失败也没关系,只要一直往前走。俞鸿儒将激波管点火爆炸情况形容为“乱七八糟”,经过不断地尝试,最终他找到了“乱七八糟”的原因并一举解决。
上世纪60年代末,俞鸿儒花费8万元加工费,建成了JF-8激波风洞,性能与国际上花费上百万美元打造的风洞水平相当。之后,他又用了20年时间研究“爆轰驱动”,并在上世纪90年代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爆轰驱动高焓激波风洞JF-10。
21世纪初,全世界都对研制高超声速超燃冲压发动机抱有极高热情。基于国家重大需求,俞鸿儒也关注起“高超”问题,并向中国科学院正式提出建造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的建议。所谓复现,就是把“天”移到“地”上。但这一建议刚一提出,就收到许多反对声音。
不过,长试验时间爆轰驱动激波风洞(JF-12)项目还是启动了,俞鸿儒再次投入研制工作中。经过他和团队成员的努力,JF-12实现了有条件的复现,有效时间达到100毫秒,让实验结果更准确。JF-12项目也因此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23年,俞鸿儒因在激波风洞研究中的突出贡献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领奖时,他称自己的研究只是为隐身战机、“神舟”系列飞船和“东风”系列导弹“帮了点小忙”。
现在,俞鸿儒仍然牢记郭永怀关于“铺路石子”的教诲,并对自己提出要求:论文、获奖名单上不留名。他对同事和学生说,在写论文和获奖名单时,不要写他的名字。如果对方一定要写,他也会要求将名字放在最后一个。“郭永怀先生对我们就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也希望这代人继续做好风洞建设。我们搭了戏台,戏唱得好不好就要看年轻人了。”
在宣讲后的交流环节,力学所3名青年科研骨干分享了各自在科研一线接续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为国奉献、治学严谨、奖掖后学精神的感悟体会,表示要在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征程中弘扬和践行科学家精神,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作者系《科苑党建》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