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龚祖同:屡败屡战“死磕”光学玻璃熔炼
      来源: 科学家故事数据库       发布时间:2025-02-17 16:16:27

扫一扫阅读


龚祖同

“一生的重担从此获得初步解脱,这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日子,此生此世永志不忘。”龚祖同回忆自己成功熔炼光学玻璃后的心情时这样说。

龚祖同是我国现代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怀揣着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制造出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开创了我国光学材料研发的先河。

七七事变后,海外学子纷纷归国,龚祖同正是其中一员。当时,他在德国研究应用光学,正准备进行博士论文答辩。彼时,中国已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龚祖同放弃获得博士学位的机会,毅然回国,投入到为抗日将士制造军用光学仪器的工作中去。

当时,光学玻璃都要从欧洲进口,龚祖同感到,要发展我国光学事业,必须自己生产原材料。

1939年冬,龚祖同为母奔丧回到上海,用筹集到的资金偷偷小规模试制光学玻璃。但不久,他便被日伪逮捕。经多方设法营救,龚祖同逃出上海,返回昆明。第一次试制光学玻璃失败。

1942年,龚祖同在贵阳红岩冲建造简易厂房,再次开始试制光学玻璃。但日本投降后,当局者认为光学玻璃可以从美国进口,自己不值得搞,因而撤销了贵阳试制厂。第二次试制光学玻璃宣告失败。

1945年10月至1948年,龚祖同千方百计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辗转南北各地,分别在秦皇岛耀华玻璃厂、上海耀华公司试制光学玻璃。但第三次试制光学玻璃的愿望又化成了泡影。幸运的是,他在上海耀华厂认识了在英国取得博士学位回国的王大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大珩任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馆长。1950年,王大珩从东北人民政府申请了40万元拨款,邀请龚祖同去长春攻关。知难而进、屡败屡战,龚祖同日夜守在炉边,全身心投入熔炼工作。1952年除夕,龚祖同不负众望,第一次获得了300升K8光学玻璃,接着又成功熔炼出两坩埚。

历尽艰辛,龚祖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宏愿,开创了中国自行生产光学玻璃的历史。从此,中国光学玻璃与龚祖同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来源:科学家故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