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以宁波材料所为例
作者: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党委            发布时间:2024-2-28 10:54:58

扫一扫阅读


科技骨干是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坚力量。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为例,梳理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现有方式方法,并从科技骨干自身、党务工作者及工作机制等方面,分析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面临的挑战及原因,提出“三抓三提升”工作法作为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必要性及工作现状

(一)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要求我们不仅要把科技骨干聚集在党的周围,更要把科技骨干凝聚在党内、团结在党内,让科技骨干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心同向,为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打好政治基础和思想根基,保障我国科技安全,推动我国更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二)对科技骨干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现状

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近年来,院党组高度重视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新发展党员数量和副高级及以上科技骨干入党人数逐年增加。截至2022年,中国科学院正高级科技骨干中党员占比56.1%,副高级科技骨干中党员占比57.8%,均低于全院在册职工中党员占比的62.5%。因此,做好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是重中之重。

宁波材料所成立于2004年,在发展历程中遇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涉及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归国潮”,副高级及以上科技骨干中,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占比35.9%。近年来,宁波材料所将在科技骨干中发展党员作为研究所重点工作,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

一是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政治吸纳。所党委开展专题研究,遴选重点关注对象,构建政治吸纳“蓄水池”,定期梳理非党员科技骨干名单,建立党委委员重点联系机制,加强沟通交流,将在科技骨干中发展党员情况列入党支部考核指标,强化责任落实和工作推动。

二是构建教育体系,突出思想引领。针对青年人才、新归国人才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情教育,不断提升科技骨干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通过在入所教育中增加院史所史、科学家精神等内容,引导科技骨干强化使命担当。

三是搭建实践平台,强化作用发挥。积极组织科技骨干参与专题调研、学术交流,开展岗位历练,帮助科技骨干拓展视野、提升能力,在科技创新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近三年来,宁波材料所发展职工党员30名,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人员9人,占比30%。2名正高级新党员均为国家人才计划、院人才计划入选者。目前,宁波材料所已有3名副高级及以上人员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另有1名副研究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面临的挑战

为准确了解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中面临的挑战及原因,我们采取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开展调研,对象涵盖副高级及以上非党员科技骨干120余人、党务工作者90余人。通过对非党员科技骨干自身现状、特点以及党务工作者开展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相关情况的调查,了解基本情况,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工作对象方面的因素

科技骨干政治面貌现状。宁波材料所共有副高级及以上科技骨干423人,其中正高级177人、副高级246人。总的来说,副高级及以上科技骨干具有党员占比高、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比相对较高、发展党员空间较小、工作难度较大的特点。

非党员科技骨干学习工作经历。从海外经历来看,63.6%的非党员科技骨干有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近三分之一的科技骨干在海外学习工作超过5年,受西方文化影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较为多元。从工作经历来看,63.6%的非党员科技骨干毕业后一直在科研机构、高校工作,社会经历较少,对国情社情的了解不够全面;科技骨干普遍学历较高,具有批判性思维,自主创新意识强烈,为开展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带来了挑战。

非党员科技骨干思想现状。从选择从事科研的初衷来看,近80%的科技骨干主要出于个人兴趣、热爱科研,15%出于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从人生价值的实现路径来看,超过70%的科技骨干认为主要通过为国家及社会发展作贡献来实现,近30%认为个人专业领域成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总体来说,大多数非党员科技骨干从事科研工作的初衷比较单纯,为国家及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意愿比较强烈。从对时政的关注度来看,超过半数的非党员科技骨干对时政非常关注,9.1%对党的政治理论非常了解,57.6%表示“大概知道”“不太全面”。

非党员科技骨干对研究所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感受度。从满意度来看,60.6%的非党员科技骨干对研究所思想引领工作非常满意或满意,36.4%基本满意,3%不满意。从需要改进的方面来看,最为迫切的是工作方法、工作载体有待进一步创新,占比60.6%,其余依次是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主体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工作主体方面的因素

党务工作者队伍特点。党务工作者是党组织开展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的最基础力量、最关键一环。参与调查问卷的党务工作者涵盖了党支部书记、支委、党小组长等。

从党务工作者的任职情况来看,党支部书记中正处/正高级人员占比83.3%,部门及实验室、团队负责人占比72.2%;除青年支委一般由在读研究生担任外,其他支委中副高/副处级及以上人员占比73.6%。党务干部队伍基本实现了选优配强,为做好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从专业背景来看,党务工作者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占比82.4%;在科研党支部中,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支委占比88.8%。这样的学科背景使党务工作者工作方式大都较为理性,但在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引发情感共鸣等方面缺乏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存在一定劣势。从从事党务工作的年限来看,党务干部从事党务工作的时间普遍不长,开展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经验不足。

党务工作者开展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面临的困难。党务工作者在开展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时,认为存在的最大困难是“自身号召力、影响力不足”,占比达73.8%,这一点在非部门/实验室/团队负责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其次是“不善于做思想工作、难以引发共鸣”“工作方法单一,‘碰壁’后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这两种情况占比均为44.3%;21.3%的党务工作者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有畏难心理”,此类情况基本存在于党务工作经历少于3年且未担任组织委员的党务工作者中。

(三)工作机制方面的因素

工作合力尚未完全形成。通过对党务工作者的调研,对于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77.1%表示所在支委会有专题研究,确定了重点关注对象并采取了多种举措;6.6%表示所在党支部有重点关注对象,但基本没什么举措;16.3%表示主要依照科技骨干自愿态度,党支部没有过多引导。可见,大部分党支部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此项工作,但部分党支部没有进行专题研究或相应举措,致使呈现上热、下温、局部冷的现象。

从支委的参与度来看,32.8%表示直接参与了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60.7%表示发挥了协助作用,基本未参与的均为党小组长。绝大部分支委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

参与调研的党务工作者认为,除了党委、党支部外,党员、党小组、党委办公室等也在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仍有提升空间。

工作方式较单一,实效性有待加强。从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方式方法上看,调研显示,目前各党支部主要采取一对一谈心谈话、邀请非党员科技骨干参加党支部活动及座谈会三种方式,认为以上方式效果“非常好”的人数均未过半。从交流的频次力度上看,大部分党务工作者与非党员科技骨干谈心谈话、交流思想的频次较低,工作的持续性、递进性均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在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中存在的问题,宁波材料所党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提出“三抓三提升”工作法。

(一)抓工作主体,建强党务队伍,提升工作战斗力

选优配强党务干部。调研显示,由部门/团队负责人等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党支部在科技骨干中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党支部书记的组织力、号召力、影响力与其所在党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成效成正比。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对党务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和培养。

强化支委班子协同。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在科技骨干中发展党员时,党支部书记主要负责思想引领,组织委员多为程序推动,其他支委、党小组长多为协助。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是一项系统工作,各支委及党小组长应强化责任意识,根据党内职务、工作特长、科研方向、人际关系等,优化分工、压实责任,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

提升业务实操能力。当前,对于思想政治引领等难以量化、短期内成效不明显的工作,对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力度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同时,发展党员流程较长、要求较高,对组织委员的责任意识及实操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此,需创新培训形式,引入沙盘培训等实操训练;建立工作台账,对政治吸纳“蓄水池”实施流动管理,加强流程督促,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二)抓工作协同,夯实“四项机制”,提升工作组织力

夯实“责任人”机制,强化党政协同。党委会定期研究党员发展工作,制定党员发展规划,目标分解到党支部、任务落实到人,对于重点关注对象建立党委委员一对一重点联系制度。

夯实“三必谈”机制,强化沟通引导。党政主要负责人定期与新引进人才谈心谈话,党委委员及时与所联系党支部新引进人才谈心谈话,党支部书记第一时间与所覆盖团队/部门新引进人才谈心谈话,加强对科技骨干的政治关怀。

夯实“联系人”机制,强化日常交流。从非党员科技骨干入所第一天起,由其所在部门/实验室党支部为其安排一名党内联系人,经常就工作生活及思想层面问题进行交流,见缝插针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对于有意向向党组织靠拢的科技骨干,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跟踪培养,积极邀请他们参加党支部各类活动。

夯实“带动”机制,强化示范引领。在党组织作用发挥方面,进一步强化党建工作与科技创新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坚持问题导向,以强化科学决策、推动改革发展、组织科研攻关等为抓手,持续提升科技创新的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提升科技骨干的获得感、认同感。在党员作用发挥方面,将党员教育与提升综合素养相结合,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通过干部选拔任用、成立攻关突击队和党员先锋队、签订党员责任书、开展志愿服务等途径,推动党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加强先进典型宣传,强化感染力、带动力。

(三)抓工作对象,建好“四个平台”,提升工作生命力

推动学习教育平台建设。针对非党员科技骨干开展政治引领的学习内容要与党员有所区分,应从与其工作生活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入手,如社会热点及国情民情、科学家精神及工匠精神等,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至理论知识。在学习实践形式方面,要充分考虑科技工作者的特点,在解决问题中开展学习,通过案例研究、现场考察等方式,不断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对于重点关注对象,学习培训后,党委书记、党委委员第一时间与其谈心谈话,巩固学习效果。

推动能力提升平台建设。对已提交入党申请书或已成为入党积极分子的科技骨干,各部门应努力为其在业务提升、学术交流中创造机会和搭建平台,帮助科技骨干提升创新能力及学术视野;领导班子成员组织科技骨干到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开展调研考察,帮助科技骨干提升高质量发展意识和创新思维,增强科技骨干对于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感受度。

推动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为科技骨干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创造参与重大项目攻关的机会,加深对“国家人”“国家责”的认同感;从新入党科技骨干中遴选优秀人才担任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组长,提升统筹策划、带队伍的能力;选拔优秀党员科技骨干担任科研单元、群团组织负责人,提升管理能力;选拔优秀科技骨干加入项目攻关突击队,提升协同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

推动服务保障平台建设。调研显示,超过半数的非党员科技骨干压力较大、时常焦虑。其中,超过半数的人压力主要来源于项目申请和成果产出,其次为团队发展、岗位晋升、项目执行及结题等,学生培养、住房等问题也成为小部分压力源。党组织及行政部门应加强联动,畅通沟通渠道,分类施策,帮助科技骨干安心科研、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