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用忠诚诠释初心 以赤诚奔赴使命
——记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机关离休干部张志林
作者: 白健 曹幽子            发布时间:2024-2-28 9:26:43

扫一扫阅读


作为中国科学院机关的一名离休干部,张志林选择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晚年生活。

6点起床,洗漱、早饭。乘坐公交车,40分钟后到达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老科协),然后开启一天的工作:联系院士专家、确定报告主题、协调场地人员、编纂修改文稿、主持“科普论坛”……

对于张志林而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紧凑而忙碌,充实又满足。

在岗时,她做前锋、当后场,带领团队大刀阔斧建章立制,适应改革开放;离休后,她整旗鼓、再出发,积极投身老科协事业,在老科协的带领下,将中国科学院科普工作推上新台阶。

2023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表彰了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张志林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无疑是对她“生命不息,奉献不止”人生信条的高度肯定。

“做人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干人事儿”

离休之前,张志林在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局长的位置上干了10年。

这10年,是中国科学院机构改革的10年,也是办院方向迎来重大转型的10年。张志林肩上的担子之重,可想而知。

1978年,中国科学界迎来久违的春天。彼时,拥有国内最大知识分子群体的中国科学院却面临不小的压力:既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面临着“五路大军”潜能的协调发展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科学院领导班子必须在科技人才观、价值观、科学发展观上做出深入思考和迅速抉择。1991年以后,中国科学院将办院方针调整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一场关系中国科学院100多家研究机构的体制转型拉开序幕。

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命题,如此力度之大、范围之广的改革,必然坎坷重重。在人力资源改革的“战场”上,挑大梁的正是张志林和她的团队。

着手建章立制、迅速组建班子、大胆起用人才……几场“硬仗”打下来,全院上下对张志林的工作能力和品行作风有了深入了解,而她对人事工作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感悟。

不弄权、不收礼、爱护人,是张志林在长期人事工作中总结的核心原则。“做人事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干人事儿。”张志林发自肺腑地表示。

张志林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在她担任人事局局长期间,一位领导干部触碰了纪律,院领导责成人事局等部门负责处理。张志林仔细查看了这位干部的履历,又开展多方实地调查,在了解具体问题后,认为原定处理方案过重,可以从轻处理。最终,经过张志林的据理力争,她的建议获得了上级批准。后来,这位干部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作出不少贡献。

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尊重他人、敢于担责……这些人事工作原则既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体现了张志林胆大心细的可贵品质。10年间,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张志林得到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认可与点赞。

“做科普工作,要有身段也必须能放下身段”

正式离休前,张志林便受邀兼任老科协副理事长。从领导位置上退下来后,她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重整旗鼓,全身心投入到老科协事业中,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离休不能离岗,老科协需要我,我就不能不做。”30年来,张志林恪守“坚持有需即应,坚持诚信服务,坚持虚心、热心、耐心”的理念,做了大量宣传、组织、动员工作,推动老科协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人才资源丰富、文化积淀丰厚。如何对中国科学院丰富的人才资源进行再开发,发挥科普在培育科学精神、助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营造社会创新氛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成为了张志林思考的应有之义。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2003年,张志林提出将科普作为老科协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得到了老科协领导集体的一致赞同。

开创先河,谈何容易。“没有经费、没有场地、没有队伍,国家、专家关注不够,公众了解不够。”回想当年创建“科普论坛”的举步维艰,张志林记忆犹新。

“做科普工作,要有身段也必须能放下身段。”张志林找回了年轻时那股不认输的劲儿,调整心态,从零开始,干脆将创建“科普论坛”当作离休后的“二次创业”。如何把“科普论坛”办出中国科学院特色?论坛讲什么、谁来讲、在哪讲?她都一一仔细思考,多事亲力亲为。

张志林也确实做到了“放下身段”。论坛创建之初,一些著名科学家科研事务繁忙,面对邀请不得不再三婉拒。但张志林三顾茅庐,多位院士、担任部委领导的科学家被她的执著、坦诚和责任感打动,成为了“科普论坛”的中坚力量。

为保证赴各地作报告专家的安全,张志林常常陪同专家们一同前往,这其中不知遇到过多少困难,但她总是以专家们为先,丝毫不顾自己年事已高,默默承受着种种压力。

一场场报告会如同春风细雨,在全国各地播撒和滋润着科学思想的种子,传播着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如今,张志林用心血和汗水辛苦浇灌的“科普论坛”报告团成员已有包含知名院士在内的专家173位,为各级党政机关及党校、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作科普报告3000多场,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区市,听众近60万人次,成为北京老科学技术工作者总会和中国科学院名副其实的“精品工程”。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1年2月,张志林再一次扛鼎重任,作为工作组组长,牵头组建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为讲好讲活老一辈科学家事迹搭建平台。

截至2022年底,宣讲团已作报告80多场,受众13万余人,推出微视频40期,点击量超1500万次,进一步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砥砺品格、坚定信仰,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

通过组织一场场科普报告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国科学院的故事,张志林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赏,收获了多个奖项,也为中国科学院赢得了荣誉。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

作为一名有着66年党龄的老党员,张志林是名副其实受党教育、被党滋养成长起来的一代。

“从苦难中走来的人更清楚幸福和恩情的真谛,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要常怀感恩之心。”张志林经常这样教育后辈。

卸下光环,回归生活,作为党支部一名普通党员,虽年近九十,但她依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支部工作出谋划策,履行党员的职责。她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始终坚持自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参加党支部“三会一课”,带头交流发言,分享心得体会,从不缺席。在建党100周年和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重要时间节点,她总在第一时间发来学习体会,抒发作为一名党员的骄傲与自豪,表达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的决心。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我。”从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张志林就将个人发展与为党奉献牢牢绑定在了一起。即便已经离开工作岗位,但她深知,作为一名老党员,有责任带头做到“离岗不离党、离休不褪色”。

“不在职了并不意味着马放南山,仍然要严格自律。要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这是张志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年迈干部出行,可以申请单位派车接送。但张志林总表示不需要,无论是参加老科协会议,还是各类活动,她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她总是说,“我还能走得动,把车留给更需要的老同志吧。”

如今,虽年事已高,但张志林步履不停,仍坚持行走在服务科普工作的道路上,倾尽全力帮助相对年轻的同志了解、熟悉情况,补台空缺需求。

张志林说自己是个再平凡不过的“邻家大姐”,但在这份平凡中,她始终坚守、不忘初心、勇毅前行,用责任书写下科苑科普工作的新篇章,无愧于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作者白健系离退休局综合处业务主管,曹幽子系离退休局机关离休干部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