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感念恩师刘兴土先生
作者: 文波龙            发布时间:2022-8-7 1:56:52

扫一扫阅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先生是一位大科学家,是受人尊敬的长者,是我的授业师父,更是人生导师。跟随先生十余年,留下了太多难忘、珍贵的记忆。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2008年参加博士生招生面试。当我走出电梯的那一刻,先生笑着走过来和我握手,让我受宠若惊。我是先生停止招生后重新“开门”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博士期间有很多参与先生项目和出差的机会,毕业后留所继续跟着先生,兼任先生的学术秘书,陪着先生走过了13年。先生的学术思想、为人处世的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改变着我,使我不断成长。

待人真诚 不愿给人添麻烦

记得早期和先生出差,买绿皮火车票的队伍总是很长,先生每次都非要和我一起排队。那时先生已经70多岁了,看着他手里沉重的行李挎包,我想帮他却被拒绝。刚开始我以为是客气,但要了很多次他都不给,一次甚至扎着马步和我在大庆火车站“抢包”,最终怕他摔倒我便放弃了。

先生认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绝不能给他人添麻烦。后来,他自己拎行李这件事我们默契地保持下来,直到后来他行动不便时,我才发挥了作用。

生活朴素 和蔼可敬

先生出门,对交通工具的要求极其简单,能坐公交地铁绝不打车,飞机强调要坐经济舱。长久下来,我发现他不是舍不得,而是觉得没必要。

先生非常念旧,出差基本住在固定的宾馆,常去的城市我们很少住过第二家。中科院机关附近有一家老宾馆,我和先生出差总住在那里。有一次我自己出差,宾馆人员就问:老爷子怎么样?怎么这次没来?

先生的朴素是融入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他的着装十分朴素,根本看不出是个大科学家。一次在黄河口湿地考察时,湿地国际的陈主任打趣说,刘先生你穿这鞋可能出不了国,牌子不行。刘先生笑着说,“这是我40元在楼下街边买的,穿了几年还很舒服,这么大年龄就不出国了!”真是个节俭又可爱的老人。

关心学生 热爱生活

先生对吃这件事很用心,过节就把学生叫到家里改善伙食。他会和师母提前写好菜谱,一大早去市场备菜,会考虑学生的饮食习惯。

在外边吃饭,先生会认真研究菜谱,有时会先看其他桌的成品效果。点菜时,南方和北方、干的和稀的、甜的和咸的、面食和米饭搭配,尽量照顾到桌上每个人,还会多点一些让学生打包带回去。最有意思的是,先生喜欢请客,结账得他付钱,他享受和大家聚在一起的热闹氛围。以至于有一次出差,吃饭完我们习惯性地等先生掏钱,饭店老板打趣说我们一群人都是“啃老族”。

刘先生生活是非常认真的,在长白山区调研期间,听说我要给母亲买点木耳,他便带着我去市场选了好几家的木耳,各拿一两片带回宾馆,分别用水杯泡上做好标签,第二天早上一一鉴定后再决定买哪家,科学家的素养渗透到了血液里。看似生活中的点滴,实则是先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认真,是对学生的关心关爱,是真情实感的外在流露。

阅历丰富 科技兴邦

刘先生以全国湿地生态学和东北区域粮食安全为主要研究方向,著作等身,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咨询建议,兼职国家多个重要专家委员会领导职务,获得过很多奖项和荣誉,培养了众多专业人才,为中国湿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

在参与完成先生的各类项目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先生骨子里的睿智和追求。科研工作以国家和地方需求为导向,从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坚持生态保育与经济发展相平衡。他构建的“稻—苇—鱼”模式广为人知,在三江平原科技攻关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又带领团队到松嫩平原西部,恢复了一片严重退化为碱斑地的芦苇沼泽,提高了生态屏障功能,使几万亩湿地得到恢复;为了帮助周边社区脱贫,持续开展湿地河蟹、鱼生态放养,生态产业逐渐建立;为了保育和利用的可持续性,推动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为解决芦苇资源处理难题,进一步组织研发苇基食用菌栽培。先生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一步一个脚印,把濒临倒闭的苇场建成全国20个重点建设的国家湿地公园之一,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成功道路,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与刘先生在一起的13年,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大科学家”应有的样子:“大”在做人,关爱学生、团结同志、谦逊低调、热爱生活;“大”在做事,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己任,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大”在信念,求真务实、脚踏实地。

先生离开一年了,十分怀念,每每想起先生,音容就在眼前。师恩如海,感念在心。感谢您的教导和培养,更感谢您给我指明人生方向。我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做人、好好做事,踏踏实实、简简单单,热爱生活、做好科研。

(作者系东北地理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