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流动党小组 发挥大能量
作者: 谭荣志 王道杰 杨宗佶            发布时间:2022-1-30 10:43:25

扫一扫阅读


STS项目流动党小组成员在川藏线科考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以下简称山地灾害党支部)以流动党小组为切入点,对标实验室科研中心工作,很好地解决了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相融合等难题,为推进实验室承担的中科院STS项目和先导专项以及应急减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等核心工作提供了坚强保证,打造出一支坚强有力、团结向上、不畏艰险、敢挑重担、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

党旗飘扬在雪域高原

实验室承担的中科院STS项目“川藏铁路山地灾害分布规律、风险分析与防治试验示范”旨在为川藏铁路的前期研究和选线提供技术支撑。

山地灾害党支部有24名党员是参与该项目的骨干成员,占了当时支部党员人数的一半以上,他们常年奔走在这条泥石流滑坡灾害频发的“天路”上。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项目组在野外工作时成立流动党小组,结合“信念引领科研、党建促进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等主题,开展党建活动。

在野外工作时,项目组成员经常在绝壁上探路、在山地中跋涉,他们徒手攀岩、溜索过江,在堰塞湖的拦坝上工作,在滑坡体的脚下驻扎,曾不止一次经历过落石、崩塌、泥石流,无数次穿越险境、挑战不可知的未来。

每当他们感到疲惫而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通过学习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故事,以及老一辈山地科学家在川藏线上考察的感人事迹,都能让他们精神为之一振,坚定“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理想信念,圆满完成科考任务。

项目组成员长期在川藏线上工作,问诊“天路”上的各种山地灾害疑难杂症。条件苦、时间紧、任务重,再加上高原的缺氧环境,这些都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在党旗的号召下,流动党小组引领全体党员凝心聚力,坚定“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信念,不畏艰难,圆满完成科考任务,为山地灾害的防治和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默默奉献。

党旗飘扬在中巴经济走廊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洋出海口瓜达尔港,是“一带一路”倡议六大经济走廊的先行先试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时刻威胁着当地民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阻碍了廊道内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严重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验室承担的中科院STS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旨在为中巴经济走廊的灾害防治和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项目组在巴基斯坦成立流动党小组,克服了局势动荡、灾害频发、工作环境恶劣、基本生活设施缺乏、后勤保障不足等种种困难,围绕中巴经济走廊山地灾害分布规律、风险评估和减灾对策,开展了大量野外科考、调查及学术交流,充分发扬了党员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科学评估了中巴经济走廊灾害风险,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保驾护航。

党旗飘扬在应急救灾现场

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2018年金沙江白格滑坡等重大地质灾害发生后,山地灾害党支部党员迅速组成专家志愿组和流动党小组,成为最早进入重灾区抢险救灾的队伍之一,践行着“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使命,为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及应急抢险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

灾情就是命令。无论白天黑夜,无论雨雪阴晴,一旦接到通知,他们就立即出发赶赴现场。10余年间,山地灾害党支部党员参与野外抢险救灾考察800余人次,参与专家咨询390余人次,编写减灾技术资料100余份,提交上报减灾科技咨询建议20余份。

党旗飘扬在野外台站

实验室的3个野外台站常年有工作人员驻守,尤其是雨季泥石流高发时节,有大量所内外科研人员及研究生进驻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进行科学试验或野外观测。

以台站站长或行政站长为小组长,山地灾害党支部党员和来台站工作的其他党员共同组成流动党小组,及时组织学习党中央各项文件和精神,弥补了党员们不能参加集中组织生活的遗憾。同时,流动党小组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如与台站当地基层党组织一起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再教育。各支部党员充分利用流动党小组活动机会,积极交流、相互学习,有效促进了科研工作。

(作者谭荣志系成都山地所工程师、山地灾害党支部宣传委员,王道杰系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山地灾害党支部书记,杨宗佶系成都山地所研究员、山地灾害党支部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