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岩:为探“火”载荷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2-1-30 9:19:30
|
朱岩|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曾参与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获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016年任天问一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设计师,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技术难关,优化系统设计,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我国首个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历经近10个月的长途飞行后,稳稳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这一刻,身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朱岩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1958年,中央决定以中科院为主,组建专门研究、设计机构——中科院“581”组,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当年的“581”组办公室如今已成为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自1997年来到这里后,朱岩参与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双星计划、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等多项重大任务,逐步成长为星载数据与传输方面的专家和带头人,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2016年,火星探测工程正式立项,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由朱岩出任天问一号探测器有效载荷总设计师。
向天而行,征途漫漫。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载荷研制任务新、时间紧。朱岩带领团队攻破了深空通信大时延条件下的有效载荷运行管理、火星表面严苛环境的适应性等关键技术难关,实现了有效载荷轻量化、集成一体化的高可靠性设计,以及在轨科学探测过程的高效自主管理。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之后,13台科学载荷陆续顺利开机,传回大量第一手的科学探测数据,不断揭开火星这颗红色星球的奥秘。
未臻无欲无求境,犹惜不离不弃名。对于朱岩而言,成功的背后既有艰辛的付出,更有执着的追求与不变的初心。谈及科研攻关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他表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不忘初心,要真正热爱这个行业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我可能还没有达到这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但是我珍惜这不离不弃的名声。”
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成功实施第五次近火制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捕获了更多科学探测数据。朱岩和他的团队期待,这些宝贵的科学数据能为人类拓展认知疆域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