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筑牢党史学习阵地 勇担科技报国使命
作者: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党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9-1 9:40:05

扫一扫阅读


南京地湖所利用所史馆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活动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建所81周年。100年的沧桑巨变,80年的坎坷经历,南京地湖所始终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听党话、跟党走,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和解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宗旨,与祖国共成长、与时代共奋进。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研究所党委充分利用所史馆展示的研究所在80年奋进历程中取得的历史贡献和留下的人物烙印,将所史馆打造成党史“教室”,让馆藏资料成为“教材”,挖掘整合党史、科技史和所史的结合点,梳理总结党领导下研究所科技事业的发展及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面向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作出的卓越贡献,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走细,引导全所职工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所,凝聚思想共识,激励科技报国新动力。

依托所史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所史馆结合关键时间节点,以立体、多元的形式呈现所史,努力筑牢学习高地。从抗日战争中的艰苦创业,到划归中科院获得新生;从“为国分三地”,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农业区域资源利用国情分析,到聚焦湖泊—流域特色山水林田湖共同发展……在学习党史、科技史和所史的过程中,全所职工深入了解研究所的发展历程、科研贡献,以及周立三、施雅风等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科技报国的科学成就、先进事迹与家国情怀。所史馆陈列的老物件、老照片,见证了研究所的发展历程,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渗透出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实物展示,进一步增进了职工思想上、情感上的认同,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入情。目前,所史馆已经成为研究所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场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的打卡地。

针对行动不便的离退休老同志和野外科考任务繁重的科研人员,所史馆引入全景虚拟现实(VR)技术,最大限度还原了馆内真实场景,参观者可以不受时空局限,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便捷式”的学习体验在全所范围内掀起了“云游”所史馆和线上学党史的新风潮。

打造精品课堂,“沉浸式”学习效果显著。7月12日,研究所领导班子及全体研究员在所史馆开展党史、所史专题学习。党委书记谷孝鸿带领大家全面回顾了党领导下的科技事业走过的百年辉煌征程,重温研究所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变迁情况、服务国家需求所取得的科学成就。所长张甘霖特别拿出1946年第一号《地理专刊》以及1953年周立三的副所长任命书等珍贵藏品,向大家生动讲述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的崇高精神。在场研究员听得十分投入,纷纷结合珍贵展品谈感想、谈体会。科技处处长、学会与期刊支部书记陈江龙研究员表示:“创业初期,战火纷飞、人手不足、设备简陋,但是种种困难都没有难倒老一辈科学家,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物理湖泊与水文支部书记施坤研究员说:“在所史馆开展学习很有体验感,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触动和思考,这样的学习很实用也很受用。”

一张照片联结两馆,薪火相传初心使命。南京地湖所的所史馆里展示着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就是研究所前身“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碚成立时的科学家合影:简陋的砖瓦房门口,20余名科学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开启了中国现代地理科学事业的新篇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张照片跨越了时空,不仅联结起两个陈列馆,更承载着研究所早期艰辛的创业史。6月上旬,研究所基层党务干部奔赴重庆北碚开展“寻根铸魂”之行,探访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重温抗日战争时期的党史和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史。在馆内的“战时学术中心”单元,“中国地理研究所”成立的照片赫然在列。在参观过程中,党员们深入了解了81年前南京地湖所在根脉之地艰苦创业的点滴过往,深刻领悟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开拓精神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南京地湖所所史馆和北碚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虽然相隔千里,但接续记录着南京地湖所几代科学家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无悔初心。通过在两馆的“沉浸式”学习,党员干部从历史中寻找到精神丰碑,誓要传承先辈之志,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所史馆是历史最忠实的记录者。依托所史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老科学家爱党爱国爱所精神品德和以身许国的勇毅担当,使全所职工从生动的党史、所史学习中汲取了“立所有我,创优争先”的奋进力量,深深体会到为国家奉献、为人民工作是最大的光荣。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南京地湖所将贯彻“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要求,坚定创新科技、报国为民的初心使命,以锐意进取、斗志昂扬的精神,书写新时代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