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红色百年·科技跨越
作者: 本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1-6-30 6:54:24

扫一扫阅读

 

10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曾经文盲率高达80%的国家,已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行列。这伟大的历史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科技发展史,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从一穷二白走向壮丽辉煌的历史,正是历代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锐意进取和艰难探索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科技战略思想的历史,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到“自主创新”,筑起一座座令人骄傲的科技丰碑的历史。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吹响“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跨越新世纪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到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勇攀高峰,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向着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说明:“红色百年·科技跨越”收录范围包括1939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取得的科技成就与科技大事件。收录内容由本刊编辑部根据公开党史、院史材料汇编整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创新史”研究团队负责审阅。本内容非权威发布大事记,收录内容难免有不完备之处,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1939年

5月

中共中央为促进边区工业生产的进步、保证国防经济建设的成功,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该院由中央财政经济部领导,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李富春兼任院长、陈康白任副院长。

12月25日~31日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召开自然科学讨论会,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军事工业局部分科技人员以及研究院人员参加,着重讨论边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方向。李富春指出,中共中央同意大家的建议,决定把自然科学研究院改为自然科学院,并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

1940年

2月5日

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

9月1日

由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改建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学校,下设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矿(冶)4个系,学制三年。李富春、徐特立、李强先后担任院长。

1941年

4月23日

中共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指示》,指出一个军队没有大量的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参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的。对于各种人才,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以负责工作,并在物质上给以优待。

1942年

1月

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五一”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

5月26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为了统一在延安的文化技术干部的待遇,专门制定《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充分体现党对科学的尊重。

6月10日~13日

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召开,会上产生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之后在协会之下相继成立工学会、农学会、电学会、医学会。

1943年

1月21日

李富春在《给自然科学研究会的一封信》中指出边区经济建设的任务,“无不需要自然科学的指导,无不需要技术来恰当地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说明经济建设是延安时期党着手开展自然科学事业的历史动因。

4月

延安自然科学院并入延安大学。

1944年

5月22日

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的代表举行的招待会并发表讲话,指出共产党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

1945年

11月15日

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从延安出发向东北地区转移。

1946年

1月

延安大学自然科学院转移到张家口,经晋察冀中央局请示党中央,自然科学院与晋察冀边区工科专门学校合并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留在张家口继续办学。

11月

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迁至河北建屏县柏岭村,不久与晋察冀边区铁路学院合并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以铁路学院为基础设普通科,以工业专门学校为基础设预科,黎亮任院长。

1947年

11月

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将工业交通学院预科迁往河北井陉,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学校。年底搬迁完成,王甲纲任校长。

1948年

7月~8月

华北局党校、华北军政大学和华北大学先后开学,部分解放区干部和学生被抽调入校学习,为培养党的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年

7月13日~18日

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召开。

9月27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据此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行使管理全国科学研究事业的政府行政职能。

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43条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

10月19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任命郭沫若为中国科学院院长,陈伯达、李四光、陶孟和、竺可桢为副院长。

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开始办公。经政务院第二次会议审定,中国科学院的任务为“有计划利用近代科学成就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组织并指导全国的科学研究以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

11月7日

陇海铁路陕西宝鸡至江苏连云港间1226公里的线路修复完成,恢复通车。

12月6日

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统一办理留学生及学者回国事宜。

12月25日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在全国钢铁会议上发表题为《技术人员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的讲话,指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

1950年

1月14日

《中国科学院1950年工作计划纲要(草案)》经讨论通过,首次确立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方针:“按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规定的文教政策,改革过去的科研机构,以期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真正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农业、保健和国防事业的建设。”

4月24日~29日

卫生部召开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卫生科学研究工作的总方针:在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的目的下,团结全国卫生科学工作者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有组织、有计划地配合中国人民实际需要,进行卫生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应集中人力物力,解决危害人民最大的传染病、职业病和地方病问题,以保证生产及国防建设。

6月1日~9日

首届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在京召开,明确高等教育的方向: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国家级建设人才。

8月11日

政务院举行第四十五次政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和《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

8月18日~24日

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周恩来在会上作重要报告。会议产生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推举李四光为全国科联主席,梁希为全国科普主席。

12月12日

《人民日报》刊载全国科联、全国科普协会联合宣言,号召全国理工农医各方面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一致,把一切力量贯注在巩固国防的工作中,为争取持久的和平而斗争。

1951年

3月5日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政务院关于科学研究工作的指示。

4月10日~12日

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因签证问题部分国家代表团于11日~13日在布拉格同步举行会议,由梁希、茅以升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参与布拉格方面会议。

6月

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组织调查小组赴江南调查小麦吸浆虫的危害情况。

8月下旬

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试制钼铁成功。

11月30日

政务院第一百一十三次政务会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报告指出,高等工业学校的院系设置与分工,必须作有计划的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

1952年

7月1日

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修筑的第一条干线铁路。

7月下旬

青岛四方铁路工厂制成中国第一台国产机车“八一号”,于8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大会。

9月下旬

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基本完成。

1953年

1月

中国计算机事业萌芽。在华罗庚的带领下,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小组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组长为闵乃大,组员夏培肃、王传英。

2月24日

以钱三强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为期近3个月的访问。代表团由19个学科的26位科学家组成,主要任务是了解和学习苏联科学研究方面的组织领导经验以及加强两国科学工作的联系与合作。

6月14日~8月13日

中共中央召开全国财经工作会议,着重讨论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提出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1954年

1月28日

周恩来主持政务院第二百零四次政务会议,郭沫若作报告提出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部和实行学部委员制度。中国科学院组织推荐遴选首批委员人选,次年233名科学家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

3月8日

中共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党组关于目前科学院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给中央的报告》,并作《中央对科学院党组报告的批示》。《批示》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科学事业的基本政策,首次提出了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包括高等学校和各生产部门科学研究机构在内的全国科学研究工作体系的方针。

7月26日

新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批飞机初教-5型试飞典礼举行,该机型当年投入生产,并于次年交付空军60架。

8月27日

国务院公布《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造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旨在促进生产发展和企业技术改造。

9月21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不再把中国科学院列为政府部门。11月1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设立、调整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有关事项的通知》,原政务院所属的中国科学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分,但工作仍受国务院指导。

1955年

1月15日

毛泽东主持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发展中国的原子能事业。

6?月1日~10日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4?个学部宣告成立。大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董必武、陈毅、陆定一、李济深先后出席并讲话。

8月5日

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暂行条例》,于31日发布施行。

10月上旬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历经险阻从美国回到祖国。

1956年

1月11日

中国科学院与高等教育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关几项试行的合作办法的通知》。3月,两机构再度联合通知10所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筹建8个科学研究机构。

1月14日~20日

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充分肯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宣布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出制定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的任务,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在会议最后一天讲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3月14日

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加强对科学规划工作的领导。

3月

为充实、加强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力量,中央调集张劲夫、裴丽生与杜润生等一批干部到中国科学院工作,组成强有力的院党组和行政领导班子。5月9日,中央政治局批准张劲夫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

3月

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副所长彭桓武和研究员赵忠尧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关于成立联合原子核研究所的会议。26日,11个成员国签字决定成立研究所,其中刘杰代表中国政府签字。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的第一个多边国际科学合作组织。

4月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问题,他从巩固国防安全的角度出发,指出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要想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5月12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决定增设国家技术委员会,负责掌管新技术的鉴定、采用和推广,制定五年和长远的技术发展计划,组织新产品的试制;统一管理技术标准和审批工厂的工艺规程;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并且通过各项技术改造工作,将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较快地提高起来。

12月22日

中共中央批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关于征求〈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意见的报告》。

1957年

1月

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1956年度评奖(即首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工作完毕。其中华罗庚《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钱学森《工程控制论》、吴文俊《示性类及示嵌类研究》获一等奖。

3月1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

4月12日

全长694公里的鹰(潭)厦(门)铁路建成通车。

4月20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消灭血吸虫病的指示》。随后,流行地区迅速开展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

7月5日

《人民日报》全文刊载马寅初《新人口论》,其核心主张是控制人口。

10月5日

全长1179公里的新藏公路(新疆叶城至西藏阿里地区噶大克)建成通车。

10月8日

《人民日报》报道新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基本建成。

10月15日

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这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

1958年

1月

国防部制定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3月17日

我国第一套电视发送设备在北京试制成功。

5月12日

第一辆国产“东风”牌轿车诞生。8月1日,第一辆国产“红旗”牌高级轿车诞生。

5月17日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央书记处随即同意中国科学院搞人造地球卫星。8月,中国科学院召开会议决定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并把卫星研制任务定为院1958年头号重点任务,代号581,为此成立“581组”。同时议定成立三个设计院。

6月

毛泽东对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的报告作出批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6月

中国第一座功率为7000千瓦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和2兆电子伏特的回旋加速器在房山坨里地区建成并正式运转。

7月21日

昆明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二四三○型电感应坐标镗床。

8月1日

我国第一台小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3机)完成四条指令的表演运算。

8月

配合完成中国科学院581任务的第一设计院成立,负责卫星总体设计与运载火箭的研制。同年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9月20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北京西郊正式开学,首届招生1600名。郭沫若兼任校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党组成员郁文担任校党委书记。

11月23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百零二次会议决定,将国家技术委员会和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合并为科学技术委员会。随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陆续成立各级科委,中国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成型。

年底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启动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课题,组建东风生化试剂厂。

1959年

3月9日

在苏联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的王淦昌小组从4万对底片中发现一个荷电超子的反粒子事例——反西格马负超子。该事例于次年3月得到确认,相关结果发表于中国《物理学报》和苏联《实验与理论物理》期刊。

4月

中国第一瓶液体氦制出。

9月底

发现大庆油田,打破地质学界长期存在的“中国贫油论”。这是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方面的一个重大胜利。

10月1日

宣布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电子管数字电子计算机(104机)试制成功。

12月

经中央书记处同意,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组成“中央新技术材料小组”,负责提出对新材料的要求、安排科学研究、中试和工业化生产。

年底

在集中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毛泽东强调:“资本主义各国、苏联,都是靠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来赶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我国也要这样。”

1960年

1月1日

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截流。

2月19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自行设计制造的T-7M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发射场试射成功,开始了中国的“空间时代”。

3月22日

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报告总结了鞍钢在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方面的经验。

4月

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开始发电。

7月18日

针对苏联撤回专家、撕毁援助协定,毛泽东在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说:“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难还的。”

9月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的T-7气象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场发射成功。

本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十二年规划》执行的基础上,制定《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延续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科学技术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

本年起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划归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

1961年

3月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朱洗和副研究员王幽蓝等人在世界上率先采用单性生殖方法培育出“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蛙科实验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7月16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

7月19日

中共中央批准试行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制定的《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十四条”。“科研十四条”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对改进科研机构的工作秩序、提高科研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9月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我国步入国际激光技术先进行列。

12月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年产2.5万吨中型合成氨成套设备在浙江衢州化工厂和上海吴泾化工厂同时生产出合格的合成氨。

1962年

2月~3月

国家科委主持的科学工作会议和文化部、剧协主持的全国戏剧创作座谈会同时在广州举行。3月2日,周恩来向参会代表作题为《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重申了知识分子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恢复了1956年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对知识分子的正确认识,并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科学和科学家的作用。

6月

上海江南造船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1.2万吨自由锻造水压机。

12月14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

本年

中国第一个专业海洋仪器制造厂——青岛海洋制造厂建立。

本年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研制出16种单一稀土氧化物以及铷、铯、钒、铼的化合物和金属,填补了21种稀有金属的空白。

1963年

1月2日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一位右手完全断离的病人成功实施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手术。

1月29日

周恩来在上海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12月2日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原则批准中央科学小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关于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报告、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技术事业规划。

12月

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和中央科学小组汇报科技工作十年规划时,更加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1964年

8月21日~31日

新中国首次承办的国际科学讨论会——北京科学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 299篇论文,共有来自亚、非、拉和大洋洲的44个国家和地区的367位代表参加会议。

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月21日~1965年1月4日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

9月17日

中国科学家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中国也成为第一个合成蛋白质的国家。

本年冬

冯康发表《基于变分原理的差分格式》,独立于西方建立了有限元方法的严格的数学理论框架,为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1966年

5月

中国物理学家集体提出强子结构的理论模型——层子模型。他们较系统地研究了强子的电磁和弱衰变过程,所取得的部分理论计算结果与当时的实验较为符合,是强子结构的一个理论探索。

10月27日

中国成功进行导弹核武器试验。导弹运行正常,核弹在预定的距离精确地命中目标实现爆炸。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拥有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本年

陈景润成功证明一个充分大的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一个不超过两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并发表证明的提要。这一证明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其结果迄今无人超越。

1967年

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

6月

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访华时,与中国商定了修建坦赞铁路的相关事宜。9月5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政府在北京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政府、赞比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修建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的协定》。

1968年

12月29日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大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公路桥全长4588米,是长江上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

1969年

5月5日

庆大霉素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9月23日

中国成功进行首次地下核试验。

10月1日

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线路——北京地下铁道一期工程正式建成通车。

10月7日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全自动长途电话设备生产成功。

1970年

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7月1日

全长1091公里的成(都)昆(明)铁路建成通车。

12月25日

中共中央批准兴建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1988年12月,工程全部竣工。

1971年

7月1日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正式成立。

9月

中国自行建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中国科学院承担了核潜艇反应堆的计算机模拟计算等多项任务。

12月12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交付使用,正式编入军队战斗序列。

1972年

2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1973年1月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建议从国外引进43亿美元成套工业设备和单机的方案。

5月22日~6月3日

美国科学家协会主席、高能物理学家戈德伯格(Marvin Goldberger)率领美国科学家代表团访华。

7月14日

周恩来会见正在中国参观、探亲的美籍华人学者参观团和美籍华人学者访问团全体成员。在谈话中,他提出应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导下,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加强国内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9月11日

周恩来在给张文裕并转朱光亚的信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同科学实验结合起来。高能物理及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应该成为中国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

12月

复刊的《考古学报》第一期全文发表竺可桢的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本年

屠呦呦等中国研究人员成功提取出抗疟药物青蒿素。

1973年

2月19日~3月7日

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动植物志编写工作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确立了编写动植物志的原则问题。

7月17日

毛泽东、周恩来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

8月26日

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100万次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655型计算机试制成功。

8月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有关人员组织的北京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组,完成1.8埃分辨率的猪胰岛素晶体结构的测定工作。

10月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发表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实现水稻育种重大突破,为中国粮食增产和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本年

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经过简化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详细证明,这被公认为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的光辉顶点。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74年

3月20日

中国第一艘2.5万吨级浮船坞“黄山号”在上海建成投产。

5月30日

毛泽东会见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

8月1日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人民海军从此进入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

8月

周恩来部署启动“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简称“748工程”。这是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中文化的进程,为汉字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75年

2月4日

刘家峡水电站建成,总发电能力为122.5万千瓦,一年能发电57亿度。

3月29日

国家计委召开关于落实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和建造问题的会议,决定将高能加速器研制工程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7月1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血源性乙肝疫苗——“7571疫苗”。

7月1日

宝成铁路全线完成电气化改造,该线的宝(鸡)凤(县)段是中国最早的电气化铁路。

7月23日

中国政府授权新华社向全球宣布:中国测绘工作者精确测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10月20日~31日

中国农林科学院在长沙召开杂交水稻鉴定会,对于从1964年开始研究、试种的籼型杂交水稻进行鉴定。之后,籼型杂交水稻在国内逐步大面积推广种植,产生了巨大的增产效益。

11月26日

我国成功发射一颗返回式遥感人造地球卫星,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1月

中国第一代1:2.5万、1:5万、1:1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基本绘制完成。

1976年

3月30日~5月22日

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5号”和“向阳红11号”在太平洋海域成功进行我国首次远洋科学调查,为发展中国海洋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

4月21日

在京、沪、杭之间建成第一条现代化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干线。

7月14日

由中国、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三国合作建设的坦赞铁路开通运营。铁路全长1860.5公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援外成套项目之一。

12月11日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成功研制出高速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

1977年

4月23日

由清华大学、安徽无线电厂、四机部电子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设计组,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

5月7日

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基础上,正式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

8月4日~8日

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提议逐步恢复科教秩序,建议改革现行高校招生制度。此后,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9月18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决定于1978年春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大会。

9月

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

10月12日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两份文件。文件规定了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恢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自此,中断11年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得以恢复,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工作也同时恢复。

12月

国家科委召开全国自然科学规划会议,组织制定《1978-1985年全国基础科学发展规划》。同时召开全国科学技术规划会议,讨论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科学技术研究主要任务》《技术科学规划》。

1978年

2月17日

《人民日报》转载1978年第一期《人民文学》发表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一文。

3月18日~31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5000多名科技代表参会。会议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奖励了7657项优秀成果。郭沫若在闭幕式上发表《科学的春天》书面讲话。此次会议昭示着一个科技新时代的开始,有力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3月18日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旗帜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造就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10月

中共中央正式转发《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12月28日

国务院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恢复了国家发明奖,包括4个级别等级,由国务院委托国家科委每年评奖一次。

12月

“向阳红09”参加第一次全球大气试验,这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后参加的第一次全球性科技合作。

1979年

1月15日

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正式恢复学部活动,并立即开始增补学部委员工作。

本?年

中国科学院院务扩大会议上,将办院方针概括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这是中国科学院第二次明确办院方针。

1980年

5月18日

我国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东风五号”首次全程试验成功。

本?年

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冯端等人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铌酸锂晶体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

1981年

5月

第四次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期间,张文裕、曹天钦等89位学部委员联名给党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国家专门拨出一笔经费,设立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基础性研究工作。该建议很快得到国务院批准,拨出专款3000万元,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启动建立。

7月

北京大学王选等人研制的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顺利通过鉴定,并先后在新华社和《经济日报》成功投入使用。

11月20日

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获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的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核糖核酸。

11月

中央提出要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分层次组织好科技攻关,国家计委、经委、科委为此组织各领域专家对《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进行调整,并选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形成“六五”科技攻关计划。

11月

中国科学院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试行条例》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人选。

1982年

7月

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中国第二次自然科学奖的获奖项目125项(公布122项)。

10月10日

《光明日报》刊登学习蒋筑英的长篇通讯《为中华崛起而献身的光辉榜样——记中年光学专家蒋筑英》。

10月12日

中国潜艇水下发射“巨浪一号”潜地战略导弹获得成功。

11月30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讨论并通过“六五”科技攻关计划,将“八年科技规划”的108个重点项目调整为38项(114个子课题)。

12月17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国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引出能量为10兆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

年底

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科委《关于编制十五年(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的报告》。

1983年

1月6日

人工合成天然青蒿素获得成功。

5月27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王震、方毅等出席大会。

11月14日

“七五七”工程千万次计算机在北京通过国家鉴定。这是中国第一台大型向量计算机,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协作完成。

11月21日

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巨型计算机研制的行列。

1984年

1月5日~12日

中国科学院第五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方毅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讲话,宣布将学部委员大会改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实行院长负责制。

4月8日

“东方红二号”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欧洲空间组织和日本之后,利用运载火箭发射同步卫星获得成功的国家。4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我国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大会”。

8月13日~17日

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国际讨论会上,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冯康作了题为《论差分格式与辛几何》的大会报告,首次系统提出哈密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从而开创了计算物理、计算力学与计算数学之间的一个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前沿领域。

11月20日

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组织的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启航,赴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12月31日,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并举行长城站奠基典礼,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上了南极洲。

11月22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批复,原则同意中国科学院《关于改革问题的汇报提纲》,并指示有关地区和部门对中国科学院的改革工作给以支持。

本年起

国家计委选择重要的学科领域,有计划地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986 年,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1985年

2月15日

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建成。

3月7日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

3月13日

《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这是指导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展科技事业、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4月4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学客座实验室在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揭幕。该实验室由中德双方提供资金共同建设,是中国第一个中外合作建设的实验室。

7月5日

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同意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7月17日,成立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11月23日,经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在全国73个单位建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的博士后制度从此问世。

9月15日

《人民日报》报道,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即“星火计划”。

1986年

2月1日

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二号”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已全面掌握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1988年3月7日、12月22日和1990年2月4日,我国又相继发射3颗“东方红二号甲”实用通信卫星。

2月14日

国务院发出《关于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通知》,标志着国家科学基金制度及其管理部门正式建立。

3月3日

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态势和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向中央呈送《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高技术的建议书》。在邓小平的支持和推动下,1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批转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选择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自动化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7个领域的15个主题项目作为重点,并组织优秀科技队伍,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

4月11日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经5年多努力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分子束激光裂解产物谱仪正式投入使用,经鉴定达到国际水平。

4月21日

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牵头组建由54人组成的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

12月16日~17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评定和验收会议在上海举行,国家科委、计委、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代表参加会议。这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问世。

1987年

年初

中国科学院在向中央汇报改革方案的报告中,提出了“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跟踪”的办院方针,并得到中央肯定(1991?年修改为“把主要力量动员和组织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主战场,同时保持一支精干力量从事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

2月11日

由国防科技大学和石油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局研究院共同研制的“银河地震数据处理系统”通过国家技术鉴定,正式投入生产。

2月19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陈立泉领导的研究小组在钇钡铜氧多相氧化物体系中发现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超导转变中点温度为92.8K、零电阻温度为78.5K的超导样品,且重复性良好。

6月23日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各种技术交易的基本规范和准则。10月26日,国家科委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中国技术市场进一步规范。

10月17日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部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制的用于原位探测30~200公里空间大气的“织女一号”高空气象火箭通过技术鉴定,填补了我国高空气象探测的空白。

11月13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佘山为中国口径最大的天文观测设备——1.56米天体测量望远镜和25米射电望远镜举行揭幕仪式。

1988年

3月10日

中国内地第一例试管婴儿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诞生。

5月10日

经国务院正式批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8月

国务院批准实施旨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

9月5日

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9月7日

我国发射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的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

9月14日~27日

我国在东海海域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并取得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

10月16日

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24日,邓小平在视察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0月31日

我国第一条建成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举行通车运营典礼。

12月8日

中国第一座用于科学研究的探空火箭发射场在海南建成。12月19日~25日,4枚“织女一号”系列探空火箭在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发射。

1989年

2月15日

国务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3月15日由国家科委颁布。

2月26日

中国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中山站建成。

4月26日

中国第一台专用同步辐射装置——合肥光源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成出光。

11月11日

我国第一座低温核供热反应堆启动,标志着我国在低温核供热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1月27日

《国务院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印发。

12月19日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在《推动科技进步是全党全民的历史性任务》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安装并投入使用,它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990年

4月7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美国休斯公司生产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转移轨道,这是中国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完成为国外发射商用卫星的服务。

6月12日

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眼科研究所建立了国内首座眼库──同仁眼库,它的中心任务是采集、保存、研究角膜材料,及时为角膜移植手术提供可靠的角膜材料来源。

7月16日

中国第一枚长征二号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次发射成功,使中国的运载火箭系列增加了新的品种,表明中国已具有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

9月1日

中国内地最早兴建的高速公路——全长375公里的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

11月16日

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关于增选学部委员的请示。批示中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具有较高的荣誉和学术上的权威性,代表我国科技队伍的水平和声誉。增选学部委员工作,今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逐步使增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1991年

1月22日

中国第一枚120公里高空低纬度探空火箭——“织女三号”在海南探空发射场首发成功。

2月25日

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了控制结瘤基因活动的核糖核酸蛋白复合物及该复合物内有多个结合点,揭开了国际科技界多年探索尚未发现的控制植物结瘤基因的秘密。

5月23日~27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重要讲话,科协主席钱学森作题为《九十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的工作报告。朱光亚当选科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钱学森、钱三强被授予名誉主席称号。

7月9日

中国第一台载人式“水下机器人”——“QSZ型单人常压潜水装置系统”由中国船舶总公司702研究所研制成功。

8月7日

我国第一座利用乏燃料元件的核反应堆在四川建成并投入使用。

10月16日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科委等部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授奖仪式。刘华清代表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宣读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的命令。杨尚昆将“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证书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授予钱学森。江泽民发表讲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钱学森表示祝贺,对其贡献给与高度评价,并号召大家向他学习。

12月15日

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30万千瓦的核电站。

1992年

1月18日~2月21日

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3月8日

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制定这一《纲领》的目的是阐明我国中长期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和发展重点,指导我国到2000年以至2020年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月20日~4月3日

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决定批准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4月20日~4月25日

中国科学院第六次学部委员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通过并经国务院同意发布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章程(试行)》,是学部成立以来指导学部工作的基本文件。

5月31日

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招待会在京举行,300多位来自海内外的物理学家出席,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物理学家见面。

7月22日

国家科委宣布,“攀登计划”开始组织实施。“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是我国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加强基础性研究采取的重大措施。

1993年

2月4日

国家科委发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月2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构筑了中国科技法律制度体系的框架。

8月31日

中国第一座引进外资、设备和技术建设的大型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并网发电成功,这也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业核电站。

11月1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确认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

本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

1994年

1月

中国科学院向全体学部委员发出通知,国务院决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月6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一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5月6日,二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月8日

我国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长征三号甲成功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将实践四号科学探测卫星和夸父一号模拟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6月3日~8日

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全体出席的两院院士,江泽民作重要讲话。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4名。朱光亚当选首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12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公布,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面论述科普工作的顶层文件。

本年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功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首次建立了远离稳定线核素铒-153和镱-157的较完整的衰变纲图,并从中发现了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新的三(准)粒子态、新的同质异能态、新的单粒子态和新的转动带,填补了相应同位素链上核结构研究的空白。

1995年

2月

11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联名签发“科普倡议书”,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号召,倡议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普活动,反对伪科学。

3月

“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研制成功,成为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10亿次/秒浮点运算(峰值速度25亿次/秒)的并行机。

3月30日~5月11日

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以民间集资的方式对北极进行科学考察。5月6日,科考队的7名队员把五星红旗插到北极点上。

5月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的方针和战略部署。

5月26日~3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在大会讲话中说,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投身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事业,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科技事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立足自己的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进步道路。

11月16日

全长2536公里的京九铁路全线铺通。这是当时中国国内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双线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1996年

2月7日~9日

由国家科委、中宣部和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首次全国科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3月17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两大战略。

3月18日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举行。李鹏担任组长,温家宝、宋健担任副组长。

3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在全国近20个中心城市,组织举办“百名院士百场科技系列报告会”活动。活动历时一年,140多位院士面向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作了200多场报告。

5月15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规范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8月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并鉴别出了新核素——镅-235。

10月3日

国务院作出《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九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进一步落实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方针。坚持在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和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上进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尽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1997年

3月18日

南(宁)昆(明)铁路全线铺通,标志着我国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隧道的科学技术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5月12日

我国新一代实用广播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6月4日

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制定和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随后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8月26日

江泽民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上批示:基础研究很重要,要继续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要面向21世纪,选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建立重点基地,组织精干队伍,加强统一领导,齐心协力攻关。

9月12日~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再次提出把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

11月8日

长江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

1998年

年初

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合作,获得5头与人凝血第九因子整合的转基因山羊。这是中国首次获得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动物。

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试点工程,从新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需要和世界科学前沿的远景出发,明确新的科技目标,调整现有的运行机制,力争取得更多更大的科技创新成就。

6月1日

江泽民在会见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时指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乘势而上。”

6月9日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关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汇报提纲》。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启动知识创新工程。

10月1日

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成立,随后赴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了为期50天的探险考察,实现了徒步全程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地段的壮举,并首次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了实地测量。

11月27日

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科学论文,中国学者研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并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的东亚中心”假说。

12月1日

我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的最大水电工程二滩水电站头两台机组暨送变电工程正式投产。

1999年

1月22日

我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夏季存在一个“臭氧低谷”。这是继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以来又一重大科学发现,引起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2月10日

江泽民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不仅研究和开发要搞上去,还要注意建立一整套的有效机制。一项技术和一个产品要发展,必须同市场结合起来,没有市场需求的推动就难以发展。”

4月

在菲律宾召开的世界水稻大会上,袁隆平院士应邀作《中国超级稻研究》报告,引起国际水稻界的强烈反响。各国专家认为,中国有希望成为最先实现“超级稻计划”的国家。

8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8月23日~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江泽民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牢记,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是事关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大事。在这次大会上,“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被确立为中国科技跨世纪的战略目标。

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江泽民在讲话中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10月14日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地球资源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1月5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大量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

11月20日

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实验之后,飞船返回舱于11月21日返回地球并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0年

1月11日

我国在世界上率先破译对虾病毒遗传密码。

1月29日

我国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该系统峰值浮点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100亿次,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2月25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纳米金属材料室温下的超塑延展性。

4月3日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完成生物制氢中试研究。

5月17日

江泽民在北京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主编埃利斯·鲁宾斯坦的独家专访时指出,我们把重大科学设施的建设作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部署之一。目前,中国正在建设一些重大科学装置。中国政府在“十五”期间还将进一步加强重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的能力。我们希望与世界各国进一步拓宽科学合作的渠道,积极参加更多大科学装置的国际合作项目。

5月23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率先合成高活性抗癌物质——皂甙类化合物。

6月5日

中国科学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五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在讲话中指出:“我多次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6月26日

中、美、英、日、德、法6国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完成。

7月25日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峰值运算速度达到每秒3840亿浮点结果的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正式投入商业运营。中国成为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9月28日

我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两优培九在湖南龙山的试验示范表明,1075亩中稻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703.5公斤。

10月11日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程科技界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国际会议——2000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泽民在开幕式上致辞时指出,工程科技架起了科学发现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可以预料,21世纪必将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工程科学技术进一步高速发展的世纪。

10月31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11月10日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解决了我国历史纪年中长期存在的疑难问题,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中的一段空白,把我国古代历史有可靠证据的年代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为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11月16日

中国网通宽带高速互联网 CNCnet——中国高速互联网络示范工程落成开通,标志着中国信息业务已从窄带向宽带发展。

11月22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原则、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和国际合作等作简要介绍,系中国首次以政府文告形式向世界揭示中国航天的发展面貌。

11月27日

我国第一根百米长高温超导带材研制成功。

11月29日

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这台类人型机器人具备一定的语言功能,具有人类外观特征,可以模拟人类行走与基本操作功能。

2001年

1月18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直接拍摄到能够分辨出碳原子间单键和双键的碳60单分子图像。

2月6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一书,该书收入1989年12月~2000年10月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问题的讲话、文章、书信和批示。

2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自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荣获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月14日~20日

首届“科技活动周”在全国举行。经国务院批准,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在全国开展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周”活动。

6月22日

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江泽民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学习、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技术发展跨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7月1日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8月7日

江泽民在北戴河同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家座谈时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

8月12日

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准确率达到99%。

10月12日

我国科学家首次独立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数据库。

11月8日

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种质资源库,长期贮存种子数量达到33.3万份。

11月

中国科学院学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这是学部成立50年来第一部规范院士自身行为的正式文件。

本年

中国科学院组织多个研究所,建立不同类型示范区,以技术集成的方式,探索新疆棉花可持续优质高产的途径,实现了棉花种植技术的重大突破。

2002年

1月

根据中央领导重要批示、题词精神,中国科学院总结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践,提出了新的办院方针,即“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2月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固体物理学家黄昆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

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月7日

“神光二号”巨型激光器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高功率激光科研和激光核聚变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5月22日

我国在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现首个世界级大气田,天然气探明储量6025.27亿立方米。

6月29日

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8月10日

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龙芯一号”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诞生。

8月20日~28日

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主办该国际会议,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本届菲尔兹奖得主颁奖。

8月

联想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实测速度超过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

11月21日

我国科学家率先绘制出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图。

2003年

1月23日

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通过研究辽宁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恐龙祖先长着4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这为鸟类飞行起源于树栖动物、经历了一个滑翔阶段的假说提供了关键性证据。

1月31日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纳米材料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们采用表面纳米化技术,在300℃的温度中成功实现纯铁块的表面氮化。

2月28日

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怡濂荣获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月14日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联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验收,百万亿级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研制成功。

4月15日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全力合作,从非典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出冠状病毒,成功完成了对非典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为抗击非典奠定了坚实基础。

5月22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在量子通信实验中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10月15日

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2004年

1月8日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5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套水下高精度定位导航系统。

2月20日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黄土之父”刘东生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26日

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在中国管辖海域全方位进行了油气资源战略性调查,圈定了38个油气沉积盆地,新发现一批重要的含油气局部构造,提交了第一批预选井位,初步计算出我国海域油气资源量可达400亿吨以上的油当量。

3月19日

我国科研人员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的晶体结构”测定工作,这是光合作用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5月3日

秦山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投产。

6月2日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依靠全党全国人民思想认识的普遍提高,依靠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依靠科学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也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月

曙光4000A 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

7月1日

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光子纠缠态以及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

8月2日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功能纳米界面材料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调节“光”和“温度”,实现纳米结构表面材料超疏水与超亲水之间的可逆转变,制备出超疏水/超亲水“开关”材料。

12月24日

胡锦涛在看望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和著名数学家杨乐时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2月25日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

12月27日

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突出位置,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12月29日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加快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我国应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12月30日

线路总长约4000公里的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

2005年

1月18日

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确认找到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位于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

3月31日

跨越半个世纪,共计126卷册的学术巨著《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完成。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

4月18日

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龙芯2号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

4月18日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

8月10日

“中国数字人男1号”数据集在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成为目前世界上数据量最大、分辨率最高的“虚拟人”。

9月5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利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人工控制。

10月9日

国家测绘局宣布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为: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10月17日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115小时33分的在轨飞行,准确着陆在预定区域,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凯旋归来,实现了“成功发射、正常运行、安全返回,航天员健康出舱”的预定目标。

12月26日

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2006年

1月9日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用15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次大会发布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

1月9日

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气象学家叶笃正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肝胆外科学家吴孟超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22日

“大洋一号”科考船经过297天的航行,完成了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

3月25日

由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人造太阳”)建成。

4月27日

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一号”送入预定轨道。

4月27日

中国首条磁浮线路——上海磁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开通运营,正线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时速430公里。

5月20日

三峡大坝全线建成。大坝全长2309米,达到海拔185米设计高程。

6月5日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7月1日

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956公里,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9月12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文俊,获得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科学奖。

9月24日

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获重大成果,建成并稳定运行全球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主干网。

10月22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第三军医大学教授吴玉章率领研究小组研制的“治疗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完成Ⅰ期临床研究。这是国际上第一个进行临床试验的模拟抗原疫苗,我国拥有该疫苗的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10月23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10月31日

科技部印发《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相衔接,明确2006~2010年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措施。

11月18日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 II)储存环成功实现束流积累,储存环和直线加速器工作稳定,束流性能良好,这意味着BEPCⅡ第二阶段建设任务基本达到目标,是工程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11月28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首次在量子水平上观察到化学反应共振态。

2007年

1月25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建设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组建30个左右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完善30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

2月1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制备出国际上纠缠光子数最多的薛定谔猫态和可以直接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刷新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领域两项世界纪录。

2月9日

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在北京召开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启动实施大会。该计划是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而新设立的一项国家科技计划。

2月14日

国务院第169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

2月26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同意组建大型客机股份公司。

2月27日

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振声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合发布《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和《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

3月4日

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时指出,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不懈努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建设宏大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4月2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国际上首个量子密码通信网络在北京测试运行成功。

4月5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分析其发现6.32亿年前动物休眠卵化石。该发现的科学意义在于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化石的可靠记录,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000万年。

4月14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正式开始独立自主建设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

5月3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在渤海湾滩海地区发现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

6月4日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京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

6月13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宣布,经研究确认,在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发现的一具巨型兽脚类化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

8月24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现,低碰撞能下,玻恩—奥本海默近似在重要化学激光体系氟加氘反应中完全失效。该项新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化学动力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难题。

9月28日

中国农业科学院育成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35”,创亩产371.8公斤高产纪录。

10月11日

我国科学家宣布,世界上第一个黄种人全基因组标准图绘制完成。

10月15日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进一步阐释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开启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持续进步和繁荣、实现科学发展的时代大门。

10月24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标志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1月5日

北斗三号第一、二颗组网卫星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开始。

11月16日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研制成功。

11月24日

我国第一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11月26日

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11月28日~29日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在京召开,科技部部长万钢建议组建一个以中医药科技合作为主的国际联盟,在有关国家政府签署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组织宪章的基础上,成立并运作中医药国际联盟。

12月21日

首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飞机ARJ21完成总装下线,标志着中国新支线飞机的研制工作全面完成,中国飞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

12月29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进一步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和基本方针。

2008年

1月8日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学家吴征镒荣获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29日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营,该航站楼总体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

4月25日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5月25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宣布,首次在相关结构的氟掺杂的钐氧铁砷化合物中发现了超导电性。

6月5日

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7月1日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

8月1日

我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8月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宣布研制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和应用超百万亿次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9月25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9月27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实施宇航员空间出舱活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10月11日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宣布,大熊猫“晶晶”基因组框架图绘制完成。

10月16日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落成。

11月6日

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完成的首个中国人基因组序列研究成果。

11月28日

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翔凤”在上海首飞成功。

12月3日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阶段总结和成果汇报大会宣布,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以及北京和上海两个国际交换中心的网络、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

2009年

1月6日

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完成试运行后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特高压输变电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特高压工程。

1月7日

中国“煤制油”技术实现重大进展,神华煤直接液化百万吨级示范工程一次试车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关键技术的国家。

1月9日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徐光宪荣获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27日

中国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落成,成为南极海拔最高的科学考察站。

3月1日

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4月15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COMPASS-G2。

5月19日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宣布,历时5年、耗资6.4亿元人民币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已圆满完成。

5月31日

科技部、农业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启动了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6月4日

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当时国际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在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基地通过国家竣工验收,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研制巨型望远镜能力的国家之一。

6月15日

国内首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实用型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在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下线后完成列车调试,开始进行线路运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已经具备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产业化的制造能力。

10月1日

英国《自然》杂志刊登我国科学家发现的距今约1.6亿年的带羽毛恐龙化石,这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化石。

11月5日

我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贯通。

11月16日

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通过验收,取得重大成果。

11月21日~23日

第四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管理虚拟组织和信息”。会议指出,我国科研条件综合实验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形成了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等科研条件综合实验服务中心。

12月31日

世界跨径最大的双层公路斜拉桥——上海闵浦大桥正式通车。该桥创下了双层斜拉桥最长主跨、最大体积桥梁承台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最粗斜拉索等三项国际造桥界的世界纪录和自主创新成果。

2010年

1月10日

2010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1月11日

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知名数学家谷超豪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孙家栋荣获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7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我国第三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月19日

当时中国最大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上海同步辐射光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6月7日~10日

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必须把握机遇,审时度势,科学谋划,顺势而为,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7月11日

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新桥医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投入前期临床试验。这是世界上首台专门用于脊柱微创手术的机器人系统,标志着我国临床脊柱微创手术即将步入全新的国产机器人时代。

7月21日

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座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CEFR)达到首次临界,意味着我国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技术实现突破,中国成为继美、英、法等国之后,世界上第8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

8月24日

在印度海得拉巴举行的第26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教授彭实戈应邀作一小时大会报告,这也是第一位被邀请作一小时报告的中国大陆数学家。

8月26日

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10月1日

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探月工程二期由此拉开大幕。

11月8日

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回月面虹湾局部高分辨率影像图(分辨率约为1.3米),标志着探月工程二期嫦娥二号任务所确定的工程目标全部实现。

11月16日

第八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航展中心开幕,国产大飞机C919局部样机首次亮相。

11月17日

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以峰值速度4700万亿次、持续速度2570万亿次每秒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一举夺得世界第一。

12月3日

和谐号CRH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列车时速达到486.1公里,这是继沪杭高铁试运行创下时速416.6公里之后,中国高铁再次刷新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12月12日

作为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在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开展物理学重大基础前沿科学研究的自主地下实验平台。

12月20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隆重庆祝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

12月21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发布信息称,我国基于AVS标准的3D电视技术试验系统取得了重大进展,首次实现3D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的集成。

2011年

1月11日

我国第五代战斗机歼-20隐形战斗机首架技术验证机进行首次升空飞行测试,成功着陆。

1月14日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30日

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这是我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4月10日

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系统建设完成。

5月12日

我国科学家证实体细胞可被诱导直接转化成肝脏细胞。

7月21日

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7月26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5000米深度纪录。

8月30日

中国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二号到达拉格朗日L2点,实现对月太空探测。

9月12日

2011年度拉斯克奖获奖名单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临床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的内地科学家。

11月3日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11月22日

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的成果,该成果刷新了多光子纠缠制备和操作数目的世界纪录。

2012年

1月12日

我国研制成功的全球首个戊型肝炎疫苗获准上市。

1月19日

经过3个多月的试运行,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超级计算中心成功投入应用。

2月14日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谢家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月8日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概率。

6月11日~15日

中国科学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开幕,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重要任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需求,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共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力推动科技惠及民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

6月16日

载有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次有女性航天员进入太空。

6月18日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6月24日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的7000米级海试第四次下潜试验中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再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7月4日

三峡工程最后一台70万千瓦巨型机组正式交付投产。至此,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三峡电站32台机组全部投产。

7月4日

上海交通大学宣布首次实现了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合成。

7月6日~7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举行,胡锦涛、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

9月23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9月25日

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

10月25日

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北斗系统覆盖亚太全域。

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月7日~11日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

2013年

1月18日

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力学家郑哲敏,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工程专家王小谟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26日

中国首款自主研制的战略重型运输机运-20首飞成功。

2月23日

国务院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

3月4日

习近平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

3月5日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4月10日

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实验团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掺杂的拓扑绝缘体薄膜中,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4月26日

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首颗卫星高分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对地观测新里程。

5月17日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载人深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胜利完成“蛟龙”号载人深潜海试任务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职工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勉励大家团结拼搏、开拓奋进,推动我国海洋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成绩。

6月18日

习近平对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作出重要批示,对取得这一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参加系统研制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诚挚的问候。

7月17日

习近平视察中国科学院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中国科学院“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四个率先”为中国科学院乃至全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7月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9月10日

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10月26日

中国科学家宣布自主研发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苗株。

11月15日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11月20日

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国际TOP500组织正式发布了第42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再次位居榜首,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12月2日

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15日,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

2014年

1月10日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6月3日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并发表题为《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主旨演讲。强调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着力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

6月9日~13日

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举行。习近平强调,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7月7日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

8月19日

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的具体内容,宣布正式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

11月19日~21日

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习近平致贺词,强调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

12月18日

我国第一座钠冷快中子反应堆——中国实验快堆首次实现满功率稳定运行72小时,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快堆这一第四代核电技术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等核心技术。

2015年

1月9日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月19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为中国科技创新未来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明确了到2050年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是新时期科技政策的纲领性文件。

7月20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首次在实验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

8月10日~14日

第8届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大会(ICIAM)在北京举行,这是该会首次在中国举行。

9月20日

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

9月25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首飞。

9月

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了中微子测量的最新结果,将中微子混合角theta 13和中微子质量平方差的测量精度都提高了近一倍,达到世界最高精度。

10月5日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获诺贝尔科学奖。

10月

中车株洲电机公司研制的TQ-600永磁同步牵引电机、牵引变压器在中国首列永磁高铁上成功进行首轮线路试验大考。

12月17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射升空,将中国的暗物质探测提升至新的水平。

2016年

1月8日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奖代表颁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3月17日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会议宣布将创新审定工作方法,并在2016年建立“创新实验室”,引导社会资源进入名词审定工作。

3月30日

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颗卫星在西昌发射成功,标志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向全球拓展的启动实施。

4月24日

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向60年来为航天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崇高敬意,强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4月26日

习近平在安徽合肥考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时强调,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我们要增强使命感,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5月30日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在这里召开这个盛会,就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8月16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

8月28日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中央作出组建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的决策,是从富国强军战略高度出发,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航空工业体制改革采取的重大举措。

9月12日

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国科技政策论坛在北京召开。

9月15日

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9月25日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该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11月18日返回舱着陆,在轨飞行期间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进行自动交会对接。两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内驻留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新纪录。

10月27日

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指出,60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家队、排头兵,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在重大疾病防治、医学科技发展和创新、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医疗卫生战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12月20日

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及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他强调,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只有不断创新,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

12月22日

我国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发射升空。

12月31日

习近平发表2017年新年贺词,在列举2016年重大进展时特别提到“‘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并表示“这一切,让我们感到欣慰”。

2017年

1月9日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月6日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4月26日

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也是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下水仪式。

5月5日

中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干线民用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飞。

5月18日

我国在南海北部海域的可燃冰试采取得成功。

5月23日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宣布,我国将全面启动北斗系统第三步建设,即北斗三号系统,2017年下半年发射6~8颗全球组网卫星。

6月15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这是我国首颗大型X射线天文卫星。

6月19日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观测到三重简并费米子,为固体材料中电子拓扑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8月10日

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科学实验任务: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使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达到新高度。

8月19日

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性科学考察正式启动。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希望科考队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9月28日

由袁隆平挂帅的“海水稻”项目在青岛示范基地进行测产。

9月29日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的天地链路,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

10月3日

“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试验队在中国南海完成全部海上试验任务。

10月10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发现2颗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1.6万光年的新脉冲星,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10月15日

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湘两优900(超优千号)”亩产1149.02公斤,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纪录。

11月17日

中宣部追授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1月19日

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天鲲号”自航绞吸船在江苏启东下水,它被誉为“造岛神器”。

11月27日

世界上首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非人灵长类平台诞生(苏州)。12月5日,第二只克隆猴“华华”诞生。

11月30日

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的首批成果:发现太空中的反常电子信号。

12月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大数据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深入了解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我国大数据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和开放共享,保障数据安全,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2018年

1月8日

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预防控制所侯云德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9日

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2月8日

同济大学团队宣布完成肺干细胞移植人体临床试验,标志着中国完成了全球第一例成体肺干细胞移植,实现了首次肺脏再生。

8月23日

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

8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联合团队,首次在超导块体材料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任意子,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

10月20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成功实施首次水上试飞任务。习近平致电祝贺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水上首飞成功。

10月24日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大桥总长度约55公里,横跨零丁洋,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10月3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11月4日

习近平向“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希望各国科学界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发挥好“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的平台作用,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和发展战略对接,开展重大科技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推动建设绿色之路、创新之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11月6日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习近平强调,中国始终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航空航天科技发展。

11月12日

我国大型科学装置“人造太阳”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加热功率超过10兆瓦,等离子体储能增加到300千焦,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

11月16日

中宣部追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逸平“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11月27日

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11月29日

由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超分辨光刻装备”项目在成都通过验收,这是我国成功研制出的世界首台分辨力最高紫外超分辨光刻装备。

12月8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2019年

1月3日

我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的背面登陆,开创了探月先河。

1月8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月2日

中国科学家在海拔3280米的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发现了一块古人类下颌骨,并确定为丹尼索瓦人,距今至少16万年。

6月6日

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7月2日

2019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南博鳌召开。习近平在贺信中强调,中国坚持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8月9日

华为发布操作系统“鸿蒙”。

8月31日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9月1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叶培建、吴文俊、南仁东、顾方舟、程开甲“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9月25日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10月11日

2019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幕。

10月15日

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0月16日

首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推进,科技同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深入协同发展,对人类文明演进和全球治理体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一些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

10月21日

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10月26日

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召开,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开展科技人文交流,推动青年创新合作,是各国共同愿望。

10月29日

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19)在上海召开,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

10月

中国学者解析非洲猪瘟病毒精细三维结构的论文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

11月1日

在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之际,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院科技工作者和干部职工致以诚挚的问候。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希望中国科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1月2日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发布消息称,治疗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被有条件批准上市。

11月28日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也是人类发现的迄今最大的恒星级黑洞。

12月27日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

1月10日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获得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月11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2月3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的汇报,研究下一步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月21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广第三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通知指出,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津冀、上海、广东(珠三角)、安徽(合芜蚌)、四川(成德绵)、湖北武汉、陕西西安、辽宁沈阳等8个区域部署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破除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相关改革举措先行先试。

3月2日

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综合多学科力量,统一领导、协同推进,在坚持科学性、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3月16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文章《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文章指出,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担责任、尽锐出战,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3月26日

自然资源部召开视频会透露,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创造了1个月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4月13日

科技部、财政部印发《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的通知。

4月23日

“海斗一号”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奔赴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中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同时填补了中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

5月5日

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和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5月15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利用共同开发的古DNA技术,揭示我国史前南北方人群遗传联系,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

5月18日

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社保部、商务部、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

5月29日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5月30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采取“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将新技术试验卫星G星、H星发射升空。

6月8日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海试归来。在此航次中,“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近海底自主航行探测和坐底作业,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

6月9日

科技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

6月23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

7月17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7月23日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正式开启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

7月28日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启动仪式在法国该组织总部举行,习近平致贺信。习近平指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承载着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能的美好愿望,计划实施以来,中方始终恪守国际承诺,中国企业和科研人员勇挑重担,与国际同行齐心协力,为计划的顺利推进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7月31日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并参观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展览展示。

7月31日

科技部令第19号《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公布,于9月1日起施行,以“零容忍”态度坚决遏制科研人员反映强烈的科技活动违规行为。

8月24日

习近平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9月6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轨飞行2天后,成功返回预定着陆场。

9月8日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9月28日

国家电力宣布,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和一号”完成研发。

10月1日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公路面试通车,这是我国首座跨海公铁两用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

10月16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

10月29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科技创新方面,《建议》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0月30日

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2020)在上海召开,习近平向论坛作视频致辞。习近平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科学家协力寻求抗疫之道,在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跨国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形势下,尤其需要开展新冠肺炎药物、疫苗、检测领域的研究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共性问题,让科技创新更好造福人类。

11月20日

习近平向2020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将加速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11月24日

我国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12月17日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11月28日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希望所有致力于深海装备研发、深渊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继续弘扬科学精神,勇攀深海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为人类认识、保护、开发海洋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2月4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构建了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具有实用前景的“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使我国成功达到量子计算研究的首个里程碑——量子计算优越性。

12月4日

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建成放电,标志我国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

12月8日

习近平同尼泊尔班达里总统代表中尼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12月10日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双星”方式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2月11日

世界首座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铁路面正式通车运营。这不仅是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悬索桥,也是目前世界上设计运营速度最高、荷载最大的悬索桥。

12月22日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八号首次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2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通知》。

12月31日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

2021年

1月19日

习近平乘坐京张高铁赴张家口赛区考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习近平指出,我国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范例就是高铁,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自主创新,现在已经领跑世界。要总结经验,继续努力,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有更大发展。

1月30日

中核集团宣布,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完成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投入商业运行。

2月22日

习近平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充分肯定探月工程特别是嫦娥五号任务取得的成就。习近平强调,要弘扬探月精神,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勇攀科技高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不断推进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月25日

我国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上市注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

2月26日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开发了一种可以长时间不间断捕捉细胞增殖的新技术——ProTracer,利用该技术发现了成体肝脏中新生肝细胞的来源。

3月2日

中日合作团队利用中国西藏羊八井ASgamma(ASγ)实验阵列,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遗迹SNR G106.3+2.7发射出了超过100TeV(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

3月13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一号04组卫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

3月16日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重要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文章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3月18日

中国工程师联合体成立,旨在团结起4200多万工程科技人才,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3月22日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200兆电子伏稳定质子束流引出,标志着国产紧凑型超导回旋质子治疗系统研制成功。

3月23日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海翼1000mini”十公斤级水下滑翔机累计海上工作14天,完成了目前最大工作深度、最大航行速度、航行控制、续航力评估及探测功能等多项性能与功能指标的海上测试,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

3月29日

中国科学院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在长春共同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3月31日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十二号02星发射升空并送入预定轨道。

4月2日

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成立。

4月2日

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4月5日

中日合作团队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ASγ实验阵列,首次发现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在银河系中存在的证据。

4月15日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构建了世界首个人—猴嵌合体胚胎,即同时具有人源细胞和猴源细胞的胚胎。

4月16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首次合成新核素铀-214,并在重核区首次发现强的质子—中子相互作用导致α衰变中α粒子形成概率显著增强的现象。

4月19日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发成功超流氦温度(-271℃)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4月21日

中国科学院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

4月24日

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名称——祝融号。

4月26日

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2021年度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视频会。会议部署了拟开展的研究所科研诚信建设评估相关工作,发布了《关于在公众媒体上发布学术成果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并启动科研诚信信息系统。

4月28日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合作,构建出一套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遥感图像细粒度目标识别数据集(FAIR1M),并面向全球公开发布。

4月29日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与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合作,首次将全介质室温亚波长微纳激光器件的物理尺寸推进到50纳米,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尺寸的全介质微纳激光。

4月29日

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

5月7日

基于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观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次研究发现脉冲星三维速度与自转轴共线的证据。

5月15日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