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夯实党建之基 筑牢信念之魂
作者: 冯起            发布时间:2021-4-24 12:50:17

扫一扫阅读


中共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第一次代表大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主要任务,面对这一战略需求,中国科学院整合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盐湖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以及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西宁两地五单元,组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由我担任党委书记。

目前,西北研究院已建成25个野外台站。从野外队、野外考察到野外观测站的建立,再到野外台站的建立乃至最后形成的整个野外台站网络,这成为地学国立研究机构最坚实的基础,“厚德、笃志、求索、创新”的精神与奉献的理念以及“牦牛精神”“骆驼精神”,也已深深地融入西北研究院党员干部的血脉之中。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有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西北研究院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同时,坚持党要管党和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思想武装,引导和激励科技工作者继续发扬“科学、民主、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自觉践行“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发挥我国科技事业 “火车头”和“国家队”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凝聚创新发展强大动力。西北研究院党委一方面坚持带头学习研讨,发挥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大力推动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建设工作,将自学感悟与集中学习交流衔接配套,促进学思践悟,落实以学促行。

聚焦主题深化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关于中国科学院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进一步凝练方向目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以党委政治建设统领、职能部门组织落实、党支部和党小组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常态化制度化学教格局,紧密围绕西北研究院整合创新发展战略和“一三五”规划,切实发挥党建促进改革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单位改革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严格贯彻执行并推动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制定实施《党务公开实施细则》,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一是年初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及时对单位党建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定期听取基层党建工作汇报。二是设立《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和年度工作计划,推动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提高领导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制定《党委工作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决策议事规则》,坚持“集体领导、分工负责、个别酝酿、会议决定”议事决策方针,党政领导班子在规划谋事、议事决策、推进落实等方面做到充分沟通、全面配合,合力推进各项工作。四是推进党委班子责任落实落地,建立健全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党外科技骨干制度,严格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委在科研活动中的引领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北研究院党委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系列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科院党组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决策部署,制定发挥“两个作用”工作机制和联络值守机制,建立支部疫情防控工作群,对党委、党支部层面发挥作用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层层落实、压实责任,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科研工作,让党旗始终飘扬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

响应党中央号召,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在落实“率先行动”计划、“一三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中,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积极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履职尽责。

强化并落实特色研究所任务目标,优化科学任务组织机制,促进冰冻圈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和新型学科国家公园与生态文明建设学科建设,全面提升西北研究院学科能力,继续建设具有地域特色、学科特色和运行机制特色的平台。

以“一三五”规划为牵引,在引导各重点方向发展的同时,集成多学科团队优势,围绕高寒的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黄河流域重大生态环境资源问题进行攻关,形成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学创新意义和国际示范引领意义的重大成果。

积极延伸拓展科学产出的价值链条,加强各优势学科面向西北地区(以及具有类比意义的国内其他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殊环境下的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可持续性资源开发等的科技支撑工作。加大谋划及争取重大项目的力度,组织科研力量积极争取先导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积极凝练科技成果与科研产出,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完善科学民主管理体系。领导班子进一步紧密联系群众,定期深入科研一线调研,多与干部职工、研究生交流沟通,党委书记和纪委书记定期讲党课。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围绕“两支队伍”(领导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及“三个群体”(职工、研究生、离退休人员),进一步发挥党委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深化落实整合改革任务,实现各业务单元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加强“一院两地五个单元”之间的交流协作,促进思想、科研、管理、文化等尽快融合。积极营造奋发有为、创先争优、竞争合作、实干创新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改革创新原动力。一是弘扬老党员的西部精神。引导广大中青年科技人员传承老一辈科学家扎根西部、无私奉献的坚定信念,忠于党和人民的政治品质,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引导中青年科技人员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科技创新的使命担当之中,为决胜“四个率先”目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60多年来,以施雅风、朱震达院士等为代表的一代西北研究院老党员、老科技工作者,满怀科技报国信念,扎根西部,在高寒、干旱、缺氧、贫瘠、高海拔等极端环境气候条件下,奉献岁月年华与聪明才智,开拓和发展了我国的冰川学、冻土学、沙漠学、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动力学、高原生态学、盐湖资源学、油气地质学、资源环境信息与战略研究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领域。他们以对党的无比忠诚、对国家的深沉挚爱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广袤的西部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沙漠戈壁和冰川冻土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扎根西部、艰苦创业的优秀科学家队伍和科研创新团队,取得了大量国际和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为国家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等领域的重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二是强化寒旱区特色,树立典型引领作用。2019年3月26日,中国科学院“信念·奉献·西部情怀”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在西北研究院揭牌。西北研究院不断挖掘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内涵,突出科技报国的信念和奉献西部的情怀,推动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与“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深度融合,使之真正成为党性锻炼的“熔炉”。

三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以老党员、老科技工作者为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普宣传教育的特色榜样;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组织 “一所一人一事”事迹报送等活动,讲好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坚守西部、甘坐“冷板凳”的奋斗故事,充分展示西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新风尚新作为。自西北研究院整合组建以来,共有1人荣获中科院“新时代科技报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92名(次)党员、22名(次)党务工作者、26个(次)党支部获得兰州分院分党组和西北研究院党委表彰。

通过组织西北研究院大型群众性主题歌会等一系列活动,“一院两地”职工、离退休人员和研究生齐聚一堂,齐心协力的创新文化氛围逐渐形成。根据科研人员大部分时间在野外的工作特点,通过 “把支部建在台站上”,规范和坚持“三会一课”与主题党日活动制度,促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培养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不务虚功、不图虚名,一步一个脚印,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

发扬西部精神,坚守寒旱区。科学固本,精神立魂。“厚德、笃志、求索、创新”的精神与奉献的理念,已深深融入西北研究院党员和群众的血脉之中。今日的西北研究院继续发扬“牦牛精神”“骆驼精神”,面对困难披荆斩棘、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进一步瞄准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生态文明建设,坚守高寒干旱环境,开展生态系统、环境变化、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西北研究院将永远不忘科技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发挥优良传统,弘扬爱国情怀,拿出“一辈子全心全力只干一件事”的恒心毅力,在“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扶贫等中央和地方重点关注的领域,充分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作用,为建设大西北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北研究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