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老科学家精神故事集锦
            发布时间:2022-1-30 10:52:10

扫一扫阅读

 

王大珩:爱捡“破烂”的两院院士

“我告诉你们一个真理,所有精密的东西都是用不精密的设备制造出来的。”面对学生嫌弃实验室的设备太简陋、太破旧时,两院院士王大珩如是说,“我也是直到毕业以后,才越来越懂得动手能力对一个学物理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现在,即便是给我一堆破铜烂铁,我也能想方设法把它凑出个像样儿的东西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凭借着这股干劲儿,在王大珩的带领下,大连大学工学院应用物理系的教师和实验人员开始自己动手修旧利废、建设实验室。

一到星期天,王大珩就拉着身边的人去西岗破烂市场转悠,淘宝似地挨个摊子走,一样样东西盯着瞧。没想到还真让他给瞧着了——王大珩在一堆破烂里发现了一块没人要的玻璃。他只觉得眼前一亮,当即就举着玻璃左瞧瞧、右看看。卖主心里纳闷:这不就是一块玻璃吗?后来,王大珩把这块玻璃拿回去切割开,正经磨出了几片光学镜片。

(陈欢欢/整理)

周光召:放倒苏联人留下的“拦路虎”

1961年,二机部理论部内一片愁云密布。算盘和手摇计算机噼啪作响,年轻的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他们三班倒,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计算。

原来,苏联最后一批专家被撤走后,只剩下唯一一份可供参考的内部资料。那是一份口授的极其简要的记录,可是上面有一个关键数据,我们的研究人员怎么计算也对不上——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总是小于苏联专家提供的那个数据。

计算已经整整进行了9次,但问题仍未解决,眼看着原子弹研制工作停滞不前,大家心里都非常焦急。

周光召刚一来到二机部,就撞上了这个大难题,他马上投入了计算。凭着深厚的物理功底,周光召巧妙地构造了一个理想模型,假定某一理想的原子弹在受冲击波压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耗散,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即使炸药做了最大功也达不到苏联专家的数据。这有力地证明了苏联专家那个教学模型的数据有误,而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

提交计算结果时,周光召话语平静、声调不高,就像完成了一道普通的算术题。但所有人都知道,他的验证在这个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终于被放倒了。

(陈欢欢/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