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不忘初心 党建传承践行科学家精神
——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党总支助力大科学工程建设与科学探索
作者: 王志民 宋黎明      来源: 中科院高能所       发布时间:2019-12-30 21:00:18

扫一扫阅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研究领域涵盖空间天体物理研究、地面宇宙线研究、深地下稀有事例物理探测研究,承担着空间天文卫星硬X 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空间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HERD)、阿里原初引力波探测实验、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JUNO)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研制和运行任务。

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到当今的蓬勃发展,几代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至诚报国、勇于探索、无私奉献。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党总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实践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深度融合,组织了党建传承和实践科学家精神党课活动。

学习身边的科学家精神

伴随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也越来越大。要完成研究工作,不仅需要个体的创造性,同时也需要团队的紧密合作。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党支部在科研工作中的作用?中心党总支不断探索,将党建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与广大党员探讨科研的初心,引导广大党员处理好个人、集体、事业的关系。为此我们组织了系列报告,回顾粒子天体中心建设发展历程,通过科学家前辈的事迹重温曾经的岁月,凝练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筑牢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

首先邀请中科院院士李惕碚通过亲身经历,真切回顾新中国科学先驱王淦昌、钱三强、何泽慧和张文裕等的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院士于1941 年提出了《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他们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不负历史,即便是战争年代也不能限制老科学家追求科学的步伐。李惕碚深情总结:“在我心目中,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岁月里,常熟芦苇荡里的抗日军民和在核物理最前沿开拓的王淦昌,都是我们民族不屈精神的代表。”

钱三强和何泽慧参与、关心推动云南东川宇宙线观测站的建设,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人,用“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情,践行着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何泽慧指出“科学上的创造性,应当根本地表现为提出自己的问题尔后去解决它,而不只是跟在别人(或文献)提出的问题后面。”这对我们不断凝练价值追求、找准科学目标和个人方向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张文裕是中国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的开创人之一,其表现出的大家风范与科学精神,在工作、生活中对身边同事的帮助与勉励,都体现出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品德,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李惕碚深情地说:“几十年来,在这块土地上,两代学人怀着相同的热情和追求,共同经历了国家发展的艰辛与光荣……在纪念先生百年的时候,前辈多已离去,我也步入老年。当工作偶有进步,更多的是遇到层出的曲折而焦头烂额时,眼前常浮现出前辈们理解和慰勉的亲切目光,使我不急躁、不沮丧,继续做着他们所期待于我们的事情。”

曹臻研究员以《四代人逐梦——中国宇宙线研究事业的发展与腾飞》为题,讲述了我国宇宙线研究的发展,深情回顾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科研历程:从第一代西藏坎巴拉山世界最高宇宙线实验,到第二代4300 米中日合作羊八井ASγ 实验和中意合作ARGO-YBJ 实验,再到4400米第三代LHAASO 宇宙线实验……这些工作不断推进着我国宇宙线研究的进展,最终实现了国际宇宙线领域的引领研究。曹臻说:“老一辈科学家克服困难、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精神仍然在激励我们前进。”

试问科学、科学精神与传承

如何认识科研规律、积累与突破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集体和事业的关系,如何能够踏实工作不浮躁,这是当前许多年轻人都会遇到的现实问题。

马宇蒨研究员回顾了从1957 年开始的高能宇宙线研究的重要节点、成果,当今空间探测项目的繁荣发展,对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科学家给出了自己的深刻理解: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科学家就是自己能够(善于)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并能找出方法获得答案的研究学者。“研究的驱动力是探索未知的兴趣,这就是科学工作者的初心。”

“科学上的发现,往往是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不断探索、积累的过程。尤其是依托大工程、大实验装置的现代实验科学,更是很多人长期努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多数人是科学进步道路上的石头子,默默无闻;最后的发现者或被大家记住的人是极少数。所以做科学研究,一定要有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尊重他人的劳动、实事求是,在这一点上,老一代的科学家中不乏我们的榜样。”

这些科学家前辈的真情体会与思考,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坦诚谈话,沁入心田,让每位聆听者深思。重温、体会曾经的岁月,思考新时代的要求,是科学家精神传承给我们的不竭动力源泉。

大科学工程融合小我与大我

在现实的大科学工程中,如何处理个人、集体、事业的关系?科研人员通过具体工程的实际经历与感受分享,与大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将自己的梦想贯穿于大科学工程,实现个人理想。

庄红林研究员以参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亲身经历,作了题为《聊一聊我们身边的事——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的成功与家国情怀》的报告,总结了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取得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提出好的科研方案;中科院、研究所领导上下一心和国内同行的鼎力支持;院地精诚合作和良好的国际合作;从始至终的家国情怀和团队协作奋斗;通过大科学工程融合小我入大我,成就共同的追求。他举例中科院院士唐孝威“我就是一颗普通的小草……我在祖国大地里植根……寒冬时不会动摇。我有数不尽的同志、朋友,长城内外、大江上下,我们一起呼吸、共同奋斗。愿使荒山披上美丽新装,愿把沙漠变成幸福绿洲” 这段话,深刻感悟了科学家精神传承的价值,并总结道:“实现中国梦更需要积极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模范作用,积极发掘、支持身边的正能量。”

吴超勇结合LHAASO 项目建设的历程,感悟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羊八井是过去20年中国宇宙线观测的主要站点,LHAASO 海子山是未来20 年中国宇宙线观测的主要站点。吴超勇通过高原建设的点滴,分享了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升华的过程,讲述了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自豪感,感悟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越是遇到困难,越要坚信光明就在前方,党员要有做榜样的自觉性,以此激励更多年轻人通过做好本职工作,与科学工程共成长,共铸时代篇章。

当前,以国家和民族为基础单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制度优劣上,关系到民族的发展权甚至生存权。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身上的责任,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不怕困难、甘于奉献、刻苦钻研、敢于挑战的精神,处理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迸发出巨大的热情和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通过开展讲述院史、所史、中心史,倾听历史的声音,中心党总支很好地引导了广大党员、职工传承精神血脉,坚守优良传统,达到了凝聚共识、激发活力、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的初衷,切实提升了支部党建工作水平。

 

作者简介

王志民,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一支部书记

宋黎明,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党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