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赵振勇: 干旱区盐碱地的坚守者
            发布时间:2019-12-30 20:25:17

扫一扫阅读


 

赵振勇,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干旱区土地安全管理及盐碱地改良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课题,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 项,发表论文20 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 项。

在博士毕业后的13 年时间里,赵振勇把青春献给了旱区土地安全管理及盐碱地改良利用事业。他和团队探寻了盐碱地治理的新路径:机械开沟,破除盐碱地的粘板层,让养分和水分能够顺畅为植物提供营养,利用水利排碱渠将土壤中的盐碱排出促进作物生长。他们在新疆生地所阜康荒漠生态系统观测试验站建立了100 亩的盐生植物园,成功引种了147 种盐生植物,并筛选出了较为理想的盐生植物。

2008 年,在克拉玛依盐碱地改良实验中,他成功在新疆重度盐碱地上种植出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钱菠菜,这不论是从实践意义还是理论价值上来说,都是了不起的创举。赵振勇带领团队研究证明,在每公斤含盐量大于40 克的土壤上种植盐地碱蓬,碱蓬能带走土壤盐分431 公斤/ 亩/ 年。4 年后土壤盐分降到每公斤10克以下再种植棉花,亩产可达400 多公斤。由此,“吃盐植物”的开发与利用成为盐碱地治理开发的有效措施,也成为重要的绿化、饲用、食品加工、医药、纤维和化工新资源。如今,赵振勇团队正在通过基因改良,有效驯化那些“野性十足”的盐生植物,让它们更便于人工种植,实现盐碱植物产业化生产的经济发展之路。

赵振勇和他的团队通过经济盐生植物生物改良治理盐碱地的方法,建立了“滴灌+ 生物排盐+ 快速熟化”的开发利用盐碱地技术体系,获得的发明专利相关技术已在克拉玛依、阿克苏、喀什、和田等示范推广。2014 年,《“吃盐植物”可让盐碱地变良田宜推广》咨询报告建议得到相关领导的批示,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农业部、宁夏、山东等省部委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