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 | 后一篇
舍我其谁挑重担 为观奇景上高山
——为兰州分院人的西部科学情怀点赞
作者: 宋华龙 王晶       来源: 中科院兰州分院       发布时间:2019-2-28 12:53:20

扫一扫阅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回望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近65 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 年来做出的贡献,兰州分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可以骄傲地说“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新时代、新征程下,望及兰州分院,依然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的西部科技工作者“俯首甘为孺子牛”、“衣带渐宽终不悔”。从前至今,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科技工作者,学科不同,专业各异,但他们的身上又都具备一种相似的气质,仿若一根纽带连接你我,贯穿上下,虽无形,却极具力量;仿若一颗种子,扎根心中,日日生长,虽内隐,却极具张力。这气质我们称之为“西部科学情怀”。

何谓“西部科学情怀”?是老一辈科学家“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的爱国情怀,是新时代下西部科技工作“一寸赤心惟报国”“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奉献精神,是新征途中立足西部、放眼全球、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执着追求。岁月变迁,时代更迭,唯此科学情怀不变,代代相传。

一、西部科学情怀中的“精神特质”

任何文化都是有其渊源的,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创新文化也是以不同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为根据,在突出个性作用的同时,取得相互的认识、共同借鉴,扬长避短,走上一种和而不同的创新之路。

地处西部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自1954 年建院以来,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不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许以优厚待遇建立本地人才高地,于是不断有人惊呼,西部留不住人才。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依然充满活力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成为西部科技的领头羊,创造着令人瞩目的成绩。究其外因,离不开国家、院、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究其内因,则源于融合了西部文化特点的爱国情怀,在兰州分院长期实践中的作用和积淀,使兰州分院不断发展。究其特色可形象地描述为:古道热肠的“黄河精神”、默默奉献的“骆驼品格”和坚韧不拔的“牦牛精神”。文化精神是对单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单位的灵魂,反映了全体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意志和风格,具有吸引功能、激励功能、凝集功能、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能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为,使其发挥内在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

之所以提出“黄河精神”:是因为黄河是一条雄浑壮阔的自然之河,一条润泽万物的生命之河,一条亘古不息的文化之河。它哺育了中华民族,造福着华夏子孙,孕育出古老灿烂的文明,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鼓舞和带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开拓美好未来。

之所以提出“骆驼品格”:是因为作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总是执着且坚忍地面对沙漠挑战,或行走于干旱高温、酷热无比的气候中,或历经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但它始终从容淡定、不畏艰苦、用稳健的步伐不断地探索着、前行着,表现出“平沙一叶舟,饥渴不低头。历尽天涯路,心中有绿洲”的高尚品格。

之所以提出“牦牛精神”:是因为牦牛“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西部科技工作者并传承至今。

以上文化表现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特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员怀家国情怀,尽匹夫之责,为祖国贡献力量。

二、西部科学情怀中的砥砺奋进

与黄土为伴、与黄河共生的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多年来,尽管处于自然和经济条件较落后的西部,但这里的研究所和科研人员长期以来与西部发展相扶相持、执手共进。他们既习惯了苦中作乐,更坚信不畏艰苦,自得其芳。其精神而言,无不蕴含着浑厚质朴的“黄河精神”、“骆驼品格”和“牦牛精神”,无不深怀着赤诚的西部情怀和报国之志。

在20 世纪50 年代建院初期,以杨澄中、施雅风、高由禧、张彭熹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有的身居国外、条件优渥,有的学术卓越、备受追崇,却都毅然放弃个人利益,选择前往祖国西部开展科学研究。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应对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冲击影响,还要解决人才缺乏、经费不足、设备简陋的现实问题。正如老前辈们所描述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的是窑洞,吃的是白菜、萝卜和土豆,肥皂、白糖、奶粉要靠亲友外省寄,一切一切都是白手起家。”然而,“中国人最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他们以“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的紧迫感、责任感,心怀家国使命在筚路蓝缕的行程中创造了众多佳绩。在杨澄中院士的率领下,兰州建成了国内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并出色完成了国家一号、二号国防任务,为我国两弹实验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施雅风院士1958 年后赴兰州组织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冰川考察,发起了冻土与泥石流研究,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由高由禧院士率队,组建了兰州高原大气所,他们在季风、青藏高原气象和中国气候方面成果突出,被世界气象科学界公认为对季风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盐湖化学的奠基人柳大纲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柴达木盆地开展盐湖资源研究,推动了中国钾肥工业的崛起。西北高原所的老所长夏武平主持创建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开创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先河,等等。这些“少年立志报国”、“老骥依旧伏枥”的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所折射的不正是极具西北文化特质的科学情怀和奋斗精神吗,这精神伴随着他们的故事至今在分院系统传颂。

上世纪 80年代,中国科技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历经风雨的兰州分院也再次乘风破浪开启了新的征途。

植根于西部的兰州分院,在与西部相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比较优势,做西部文章成为分院系统扬长避短、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效资源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切入点。精干而充满激情的科技队伍继续秉承前辈之志,取得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骄人成绩。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和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等。灼灼闪光的荣誉背后是兰州分院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不屈不挠,是他们始终坚守的西部情怀和使命当担。

上世纪 90年代末,伴随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兰州分院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分院系统各单位均进行了深层次、大力度的机制改革,显著提高了科技竞争能力,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获得了众多国家、省部级科技奖励,例如青藏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龙胆科植物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航空用特种润滑和密封材料与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此外,近代物理所承担的“九五”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通过国家验收,使我国拥有的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兰州化物所承担的“神舟七号飞船应用系统固体润滑材料空间试验”项目获得圆满成功,成为我国空间材料研究特别是润滑材料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瞄准科技前沿的同时,兰州分院同样高度重视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兰州分院的积极促进和努力下,中国科学院与甘、青两省签订了长期科技合作协议,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合作创新机制,促进了区域内的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据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科学院在青海省科技合作销售收入每单位 GDP产出效益最高,在甘肃省科技合作销售收入每单位 GDP产出效益也排在前列。甘肃省委原书记陆浩在与白春礼院长的会谈中曾表示,“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甘肃科技事业的发展,包括带动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给我们巨大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是对于提升甘肃产业的层次,对于转变发展方式起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选择西部注定要和这里的黄土地一样浑厚质朴,必须似黄河之水历经“九曲十八弯”方能奔腾入海,只能像骆驼和牦牛一样肩负重任依旧砥砺前行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西部共舞,成就彼此,这是兰州分院人的无悔追逐,也是西部科学情怀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的精彩诠释。

三、西部科学情怀中的时代担当

近 65年的发展,兰州分院系统各单位结合实际,相继总结和提炼出了自己的文化理念和精神支柱。例如刻苦攻关的“磁铁精神”、艰苦奋斗的“盐湖精神”、万众一心的“联合舰队精神”等。无论何种精神,所体现和彰显的都是西部科技工作者的一种态度、一份担当、一腔情怀和一种境界。

2013年 7月 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四个率先”的要求。中国科学院人备受鼓舞,积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厚望亦是鞭策,是压力更是动力。兰州分院人深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是时代赋予的机遇,“率先行动”是顺应发展的举措,“四类机构改革”是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才能创新高。对兰州分院人而言不是没有难题,可事不避难者进。人才竞争激烈,兰州分院提出“平台留人、事业留人、情怀留人”,积极推进“3H”工程,让科研人员无后顾之忧。区域创新需要动力,兰州分院加强内引外联,推动“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实验堆平台”落户甘肃武威,引进中科曙光进驻兰州新区。生态环境急需修复,兰州分院组队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建议,并依托西北高原所成立“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依托西北研究院筹备建立“祁连山国家公园研究中心”。院所改革,兰州分院迎难而上、摸着石头过河,从理顺体制机制、优化管理模式等硬骨头着手,以促进创新发展为目的,整合兰州、西宁地区院属 5个创新单元组建了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分院甘愿坐冷板凳,潜心研究,实现了等时性核质量测量(IMS质谱术)国际领先、圆满完成“悟空”号塑闪阵列探测器研制任务、成功研制国际上第一台 ADS超导质子直线加速器前端示范样机,等等等等。

都说孔雀东南飞,但扎根在黄土高原上的兰州分院却好像一面迎风猎猎的旗帜,用真实的高水平和至深的真情怀吸引、感召、稳定一批又一批有志之才落户西部。目前分院系统有两院院士 9位、国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7个、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10位、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 1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2位、甘肃省领军人才 37位、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入选者 342位;拥有博士点 29个、硕士点50个、博士后流动站 10个。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兰州分院系统的人才库里前有榜样、中有砥柱、后有来者。因此,我们才有信心继往开来续华章,才有能力建功立业新时代。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此刻,我们肩负前所未有的重托,也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唯有前进才是最好的出路。对兰州分院人而言这精神就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精神,就是“行经万里身犹捷”的骆驼品格,就是“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牦牛精神,就是驻在心中、证在行动的西部科学情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兰州分院将紧跟时代需求,怀报爱国之心,乘风破浪再远航!

(特别鸣谢:兰州分院原分党组书记、副院长谢铭,成都分院分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对本文的指导)

作者简介

宋华龙,中科院兰州分院综合处处长、主任记者

王晶,中科院兰州分院业务主管、七级职员